絕對是劉璋穿越以來,最得意之作。
雖然技術難度很低,確實腹黑大殺器。
不過,這種手套,生産起來,需要大量人工。
原材料劉璋不缺,漢中以皮換糧,如今的皮子堆積如山。
關鍵還是人工。
劉璋不得不慨嘆這個時期的生産力的低下。
整個益州,才供養了兩三萬的軍隊,裝備生産都跟不上。
幸好如今來漢中逃荒的人比較多,兵器作坊可以再多招些人手,加速生産。
除了踏弩、手雷、手套之外,劉璋還答應給新軍配置連弩。有了連弩以後,新軍才真正具備一定火力壓制能力,否則總是要依靠飛軍的支援才行。
除了物質層面的準備和改進之外,劉璋在精神層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是讓大漢新報長篇累牘的大幅報道益州軍北上抗擊匈奴的英勇事跡,當然,也順便宣傳了一下龐龍撿回來那個小家夥,益州自己認定的未來的匈奴單於劉豹。
然後就是給新軍充實了大量的文體活動。
比如足球、摔跤、格鬥、賽馬、象棋圍棋等等。
又比如拉歌、文藝彙演、軍民聯歡等等。
這中間最受歡迎的,無疑是文藝彙演,其次是足球。
文藝彙演,因為有很多美女可看,而且節目很精彩,很好看,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音院的演出可以說是場場爆滿。
其中一場戲,《渭水寒》,在幾個軍營反複演出,將士們百看不厭。
一場本來是敗走渭水,窮途無計的戲,透過法正、國淵等人的生花妙筆,加上音院的師生聲情並茂的演繹,立即變成了,英雄們視死如歸,甘灑熱血甘拋頭顱,戰友情深,浩氣長存,一個熱血大片了。
音院的演出,也因此而一炮打響,從軍營走到民間,《渭水寒》等曲目也開始在漢中城內上演。一時間,萬人爭睹,一票難求。而演泠苞的音院學生,更是一炮走紅,成為漢中無數少女少婦大媽等心中的偶像。劇中的泠苞,不是死在壕溝內,而是為了掩護戰友撤退,死在了渭水岸邊。
劉璋本來以為足球會大火呢,沒想到是這種類似於後世戲劇和話劇的,這種舞臺劇節目,會火得這麼一塌糊塗。
蔡琰也順勢在漢中成立了音院分院,而且專門增加了表演專業。
也是,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電視電影網際網路,也沒有明星演唱會,沒有各種真人秀,人們的文化生活異常的匱乏,街頭一個打把式賣藝的,都能引來無數人圍觀,更不要說這種專業的高潮疊起的故事性很強的舞臺劇表演了。
當然,足球運動也不錯,深受士兵們喜愛。而且,也逐漸由軍營傳到民間。
透過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大量工作,劉璋終於讓新軍計程車氣逐漸恢複。
下一步就是著手籌建和配備軍中的政工幹部隊伍了。
想要籌建政工隊伍,就要有配套的政工思想。
牧師有聖經,政工幹部也得有自己的聖經。
就在劉璋絞盡腦汁的拼湊政工思想的時候,有人不辭勞苦不顧年節,從成都趕到漢中,來見劉璋。(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