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都不解。
楊松也不解,這不是明擺著要放張魯一條生路嗎。主公太婦人之仁了。可惜他是新投靠過來的,不太敢多說。
劉璋現在嗓子不好,不想跟大家多解釋,只是擺擺手,讓大家稍安勿躁。以後自知。
過了一會,對面有了回話。
“條件教主答應了,不過教主也有兩個條件,爾等若是允了,大家和平收場,若是不允,只能一拍兩散,繼續打生打死。”
“說,什麼條件?”
“第一,放還教主的家眷。準予一起離開。”
劉璋點點頭,楊松喊道:“這一條允了。”
“第二,凡是自願追隨的教眾,準予一起離開。”
劉璋又點了點頭。楊松再次喊道:“這一條也允了。張公祺,主公已經仁至義盡,做出了最大的讓步,現在是爾該表現爾的誠意了。”
……
漢中問題,最後就這樣了局了。
張魯帶著他的家眷和追隨者走了,離開了漢中。離開了蜀地。留下了幾個道門的煉丹人士給劉璋。
剩下的事情,劉璋都交給了張任魏延甘寧等人處理,而張任正式接任漢中太守職位。魏延甘寧負責漢中東州兵的整編問題,張任則負責處理五鬥米教留下來的爛攤子,清除五鬥米教的隱患和影響。
劉璋所以最後會放張魯一馬,並不是什麼心慈手軟。
這種精神領袖,總有一些死忠分子追隨,殺了以後麻煩更多。不如把他攆走,到別人的地盤上去讓別的諸侯頭疼去吧。而且,張魯走了以後,他的追隨者也大都會跟他一起走,這樣清除起五鬥米教在蜀中的影響就容易得多。
最重要的是,張魯在漢中深得人心,民望甚高。殺之不詳。
張魯在漢中實行了一些異於其他地方的治政措施:
比如設立了很多義舍,義舍內放有食物,供路人自己取用。這在東漢末年,天災戰亂頻仍,很多地方百姓易子而食的時代,張魯在漢中的這種做法簡直是不可想象。所以百姓對其擁戴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比如,張魯教民誠信不欺詐。若民自首其過,則可寬宥三次,若再犯,則施以薄懲。而且通常都是小懲大誡,比如修路百步以贖罪。
總之,張魯在漢末諸侯中,是個異類。
但張魯的很多做法,跟劉璋相悖,劉璋自然不能容他。他弄什麼義舍,讓百姓沒有進取心;他刑名以寬,跟劉璋要的以法治理的理念不合;他還在春夏兩季禁止屠宰,禁止飲酒,這和劉璋繁榮商貿大搞經濟的思路也不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