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只好笑問道:“那文長兄覺得該如何才能分出高下呢?”
魏延終於咧嘴,笑道:“要想分輸贏,當然是以結果論成敗。我們各自訓練一隊人,過一段時間進行比試,誰的隊勝就是誰贏,太守大人覺得如何?”
劉璋當然不肯示弱,高聲道:“好!正該如此!”
第三場比試等於暫時押後,暫時算是平局收場。
下臺的時候,魏延還有些洋洋得意,自己還是很聰明的。沒想到身邊的大鼻子少年卻低聲罵道:“蠢貨,這一局,不管怎樣,贏的都是劉璋。”
“為什麼?”
“很簡單,因為他一直在笑,笑的很開心。而且,你很蠢。”
“你行你怎麼不上?”魏延很惱火。【】
“我還小,單以學問論,我遠不如他。不過,我也許會贏在智慧,我也許會比他聰明。”
“哼,自吹自擂!”
第四個上臺的是一個老漢。老漢姓袁,是個農民。
袁老漢自稱自己很會種田,所種的稻子,必然要比別人多收三五成。
農業自古就是國之根本,尤其是在古代。古代老百姓為啥經常造反,就是因為遭災沒東西吃了。如果有東西吃,誰願意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出來造反?古代,生産力低下,農業産量極容易受天災影響,隨便來個幹旱,或者水澇,基本就絕收了,完全是望天收,産量當然是很沒保障了。雖然古代的各級統治者,都無一例外的對農業格外重視,依然無法避免糧食減産減收甚至絕收的情況發生。
如果有人出來說,我能夠把糧食産量提高三五成,那這個人絕對就是國寶級的人才了。
袁老漢是本分莊稼人,最是實在,劉璋也不和他客套,直接就問他怎麼樣會比別人多收三五成,莊稼是怎麼種的。
袁老漢本來在劉璋面前還唯唯諾諾,但說到種稻米,老漢的話匣子終於開啟了,從選種,育苗,到插秧,施肥,到趕鳥,收割,等等等等,老漢沒什麼學問,說話有時候還顛三倒四的,但是,劉璋聽的很專注很仔細,對老漢表現出了目前為止,最高的敬意和尊重。
臺下眾人早就聽的昏昏欲睡了,老頭說的絮絮叨叨,他們也不耐煩聽,整個會場一片死氣沉沉。突然,有人發現臺上的太守動了,太守拿了一個白棒棒,開始在黑木板上寫字了。
“太守大人第一次在木板上寫字。前面三場太守大人都沒有寫字,這次太守大人竟然寫字了。快看寫的什麼。”
“太守大人先寫了一豎,然後一點。哇,太守大人怎麼喜歡橫著寫,還喜歡從左往右寫。”
“太守大人下面是不是畫了個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