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青州城北。
蕭銘到了鋼鐵工坊,便召集了匠人傳授這水力鍛錘的有效使用方法。
這座鋼鐵工坊全部由青磚砌築而成,一方面這種結構有效預防了火災,同時也足夠堅固。
這些青磚來自工坊區的磚窯坊,一開始蕭銘的目標是紅磚,但是他漸漸發現紅磚在這個時代使用有些浪費,青磚就足夠了。
如此一來,還能節約成本。
砌築各類工坊的材料自然是水泥了,自從石灰石礦提供了足夠的石灰石,他便開始煅燒水泥用於工坊區的建設。
而且在工坊區內,幾條主要的幹道全部採用了水泥路面,這讓工坊區顯得十分幹淨,而且運輸便捷。
這兩種建築材料的出現早就引起了青州商人的注意,但是蕭銘沒打算將這兩項技術對外開放。
不過他相信青磚著這種材料很容易掌握,估計商人們只是看見便能夠使用泥土燒製出來,畢竟大渝國陶器,瓷器的行業還是很發達的,這沒法隱瞞。
但是水泥就不一樣了,首先是石灰石礦,再次是燒制的工藝,缺乏其中任何一樣,水泥這種東西就無法被生産出來。
只是商人們雖在討論這兩樣東西,但是興趣倒是不大。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兩樣東西的價值不高,遠不如香水,肥皂能夠給他們帶來實際的利益。
這裡對房地産可沒有概念。
“流水線的意思是每個人只負責生産自己的配件,這些配件在最後進行組裝,所以水力鍛錘每個生産小組都會得到。”面對鋼鐵工坊的匠人,蕭銘將流水線生産的概念傳授給了他們。
以往匠人的工作習慣是每個人負責一套盔甲的打造,但是這種方法將在工業化生産下被淘汰。
陳琦和陳文龍暗暗點頭,這種生産方式他們到時從來都沒有想到過,但是蕭銘一提出來,他們頓時明白了這種方式的優越性。
每組匠人專注自己的配件,可以讓匠人快速熟悉手裡的産品,鍛造的速度很快熟能生巧,速度也會大大提升。
在工坊中將流水線的概念說了,蕭銘叫來陳琦,說道:“你對匠人比較熟悉,現在既然鍛錘出來了,今天就把匠人分一下組。”
陳琦也不明白蕭銘今天受了什麼刺激,前段時間對工坊有些疏忽的他頓時又像是打了雞血一般,事事都要親自指導。
不過細想他就明白了,自己懂得東西實在太少,他有時候真的敬佩這個齊王,因為他彷彿有無窮無盡的想法。
蕭銘現場監督,陳琦自然不敢馬虎,按照每個匠人擅長的工作將鋼鐵坊中的匠人化成了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各自負責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