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夫人問:“你去的莊子叫什麼名?”
餘鳳回答說:“我說不清楚。”
韓匡嗣對夫人說:“這孩子太小,能記住這些就很不錯了。她是個很聰明伶俐的乖孩子。先安排她好好休息,把傷病治好,還得吃藥,給頭部的傷口上藥,咱們以後再與她交談,探索她的詳情。看來這孩子講不清住址,也不知她是誰家的孩子,她無家可歸了,咱夫妻二人只得收養這小姑娘了,這可能是前世緣份,是上天賞賜咱韓家的。現在是想辦法叫她安定下來養傷。”
韓德讓是韓家單傳獨苗。而且韓德讓一生沒有娶妻,沒留下後人,遼景宗皇帝駕崩後,聖宗八歲繼位。聖宗的母後蕭卓皇太後扶持皇兒的皇位。蕭卓皇太後與韓德讓暗中曖昧,名為君臣,暗是夫妻。韓德讓扶持蕭太後,被追封為樞密使、宰相、兵都大元帥等要職,成為蕭太後的得力助手,乃是聖宗時期朝廷的中流砥柱。因此韓德讓一生沒有再娶妻。沒留下後人。韓氏家族無有接續人了。撿到這個王氏女孩自然如懷似寶,視為掌上明珠,全家喜出望外,春風得意。察覺到這孩子天生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二老夫婦不謀而合決定收這孩子為幹孫女,韓匡嗣把兒子韓德讓叫在眼前說:
“你救這個孩子非是一般門戶的閨女,她以後定成為才女,我要你收她為義女,用心培養她,給咱韓家光宗耀祖,將來也許對朝廷有所貢獻。”
韓德讓知道父母渴望有個孩子在身邊。便隨從父母之意,同意收養這孩子做義女,對父母說:
“這孩子命苦可憐,咱們先收養過來,她的家人何時找到她,就把孩子還給人家。”
老夫婦二人點頭稱是,從此韓府又新增加一口人。
七歲的王餘鳳在韓家生活了一年時間,就適應韓家的榮華富貴的貴族生活。剛開始她想念姑姑、爹爹、棠哥和小妹妹這四位親人。時常在睡夢中喊叫他們,多次被哭喊聲中驚醒,後來漸漸的與韓家的人融合在一起了,偶爾的想念起親人。
韓匡嗣給王餘鳳改姓叫韓餘鳳,特意給她僱一名奶孃,又找一位私塾先生教她識字學習漢文。小鳳乖巧懂事,對爺爺奶奶相親相近,甜言蜜語的叫爺爺、奶奶,親嘴抱脖。把二老哄的喜形於色,笑逐顏開。老夫婦到處奔走相告,逢人自誇,自鳴得意的說:
“我有一個天真得意的小孫女!這是我韓家修來的福啊!”
韓德讓在都城上京朝廷做官,於幹女兒見面的機會很少,偶爾回來,便給女兒買回許多好吃的,穿戴和書籍玩具,如同親生父親一樣愛喜女兒,而小鳳見到父親就撲在懷裡親熱。外人都稱她為韓小姐,成為韓家唯一一名嬌養的小公主。
小鳳到韓家的第二年四月十八,韓德讓代表皇上聖宗,率領臣官人馬,去五臺山白雲觀叩拜觀音菩薩。燒香叩拜完畢,道長弘日道姑接見了他。韓德讓把自己搭救王餘鳳的事對弘日道姑講了一遍。弘日道姑便把這孩子的身世如實的告訴了韓德讓。弘日道姑對韓德讓說:
“這是上天佛主的點化,委託你們韓家收養培育這孩子,王家於遼國有著深厚恩緣。這孩子不能留在寺院裡,必須留在俗世人間接受漢文化教育。她成人後於凡人成婚,留下後人,她的後代會給遼國君主傳宗接代。佛主保佑這孩子,是為了報答遼太祖阿保機出資修建白雲觀的恩德。收留王家後人這件事只許你們韓家知道,不許對外宣講,至少保密十年。”韓德讓聽了道姑一翻囑咐。滿口答應。
韓德讓對弘日道姑說:“我深知遼太祖阿保機和白雲觀有著深厚情緣,割不斷的連帶關系。”
韓德讓回到南京將軍府,把於弘日道姑相會的事講給父親聽。韓匡嗣連連點頭,對兒子韓德讓說:
“原來餘鳳就是耶律孝忠王忠)的後人。耶律效忠是遼國的功臣,不幸被朝廷奸臣陷害,家破人亡,外逃的長子耶律世義,不知下落,無有音信。我領會弘日道姑的良苦用心,深遠用意。咱們身上的重擔有多重啊!必須把這孩子撫養成人。才能對得死去的耶律孝忠和弘日道姑與遼太主阿保機。”
韓匡嗣知道耶律王)孝忠被奸臣敵烈迫害,是一起冤案。他極力夥同當朝宰相蕭思溫,二位卿臣向皇上進諫。得到皇上準奏,下旨給耶律孝忠平反昭雪,恢複耶律孝忠之子耶律世義接替父親官職。可是朝廷始終不知耶律世義的下落。可惜到如今也不能把餘鳳歸還王家。
韓匡嗣夫婦二老更加關心喜愛小鳳,體貼入微,愛如掌上明珠,勝似親生孫女。
餘鳳十歲時能寫詩繪畫,寫一手柳體好字,名揚全城。她不但精通白卷詩書倫理,還會吟詩彈琴,具有高超琴藝的天賦,發揚了王家祖先的傳統文繪才能。成為小才女,轟動了全南京城。
王餘鳳十歲時,韓匡嗣夫婦二老先後離世。幹爹韓德讓在朝廷執掌兵權協助蕭太後執政,南征北戰。無有時間照看幹女兒餘鳳。便把女兒交給韓家家人以及師爺和奶婆看護培養。
餘風十七歲時,已經長成一位婷婷玉立,玉貌芳姿,秀外慧中的才女絕代佳人了。常年隱居在燕州將軍府深宅大院中。
這年兵馬大元帥韓德讓告老還鄉,從上京回到南京燕州將軍府。八月十四日是他七十歲壽辰。
韓德讓一生統帥千軍萬馬,南北征戰,生日大多數都是在軍營中或戰場上過的。今年告老回府,正遇七十大壽。女兒韓餘鳳決意要給義父舉辦一次七旬壽典。得到皇上的恩典和支援。聖宗皇帝下旨:
“按國晏規格,朝廷給大元帥韓德讓將軍辦七旬大壽,地點在南京將軍府舉辦。為答謝韓德讓將軍的豐功偉績,他一生協助母後‘蕭太後’保護大遼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他是捍衛遼國領土的中流砥柱,奠定了朕的皇位。朝廷要為他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