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如水。
一輪彎月劃過街邊的大樓,法國梧桐樹在風中“嘩嘩”作響。
南劍市過七點半多就沒有公交車了,因此楊子建和林可純老師散步回家。
公路的車輛非常稀少,更多是腳踏車的“叮鈴”聲,許多青年男子載著女孩,在夜路上你追我趕,留下一路的歡聲笑語。
林可純皺眉看著這些年輕人,他們當中明顯有不少是三中、四中的高中生,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去跳所謂的“貼面舞”的。
這種曖昧的舞蹈風靡八十年代,由於“嚴打”狠狠打擊了一批組織者,所以消停了一段時間,隨著“嚴打”過了幾年,這股風潮又捲回來。
不過,九十年代卡拉ok的興起,貼面舞漸漸要被逐出市場。
只是滿街的錄相廳,以及錄相廳小黑板上寫的“晚上十點加片”等內容,讓林可純感到無奈和憤怒,他對楊子建道:“我同意你們把文學社做大做強來,以後校刊增加到四十頁,不僅要吸收一中的社員,也要吸收其它學校的社員。向全南劍市中學生徵稿,讓他們來投稿,培養他們正確的興趣,讓他們回到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來……一中校刊是沒有希望了,畢竟它是學校的喉舌,不能太過活潑。”林可純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簫鼓和楊子建事跡的刺激,突然下決心道。
楊子建走著,感覺有點熱,夾克校服衣領拉開一些,附和老師道:“謝謝您支援!《像樹》社刊有幾個好處,它的用稿要求只比作文高點,又不用太文學,介於學生作品和文學作品之間,最適合學生了,而且還不用付稿費……如果經費充足的話,我們還可以請言叢、楚女、簫鼓等編輯給他們講座,為南劍市培養作家後備軍,當然,他們當中大多成不了作家,但多少學會鑒賞,並透過文字交流,增加閱讀面和人生閱歷。”
林老師奇怪地看著楊子建道:“我發現,你總是比我能想得更深。”
楊子建只好“嘿嘿”傻笑幾聲。
八點半,楊子建回到教室繼續晚自習。
由於《南劍日報》“韻古鄉新”文學專欄確定下來,楊子建當晚把“家鄉系列散文”作品大綱進行了一番調整修改,增加南劍市區風景的遊記,如《嘉靖古城牆》、《鯉魚洲古亭記》等。
第二天,星期四。
早上課間操間,楊子建向班主任請假後,專門向楚女打電話彙報了昨晚開設專欄的事。
楚女笑道:“這本來就是‘郎情妾意’、‘一見鐘情’的好事,簫鼓這人在很多座談會上報怨南劍市作家受傷痕文學和革命文學影響太深,好高騖遠,不關心自己的鄉土文化。你出現,簡直讓他在沙漠中看到了綠洲。對了,《南劍青年報》校園版今天刊登了你一篇《銀杏樹、銅鐘與手風琴》,這篇把你南塘初中師生最美好的一面寫出來了,非常溫馨感人。”
楊子建微微喜歡道:“謝謝學姐。”
楚女有些嗔怪道:“這聲音好像不怎麼開心啊!”
楊子建是對發表文章麻木了,當即連忙否認道:“哪有啊!我能得到學姐的器重,能發表作品,高興得快要變成一隻小鳥飛向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