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現在寫的一篇《南唐社學》——
“溪頭村第三小隊的倉庫,原來是南塘社學,它不是很大,佔地一畝多一點,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在古代,這裡相當於小學和初中,有六十多學童在這裡讀書……
走進陳舊的大門,一個大堂,中間是講堂,兩邊是齋房,其中左齋為祠,祭祀先師孔子,右齋則為塾師,是教書先生們辦公休息的地方。後面一個小園子,稱為射圃,射圃兩邊有號舍,廚房,茅房,這是閩省典型的兩進宮殿建築……
古代社學是效仿三代以上‘小學’所設,有教無類,凡百姓都可以接受教育。入學一年就讀《蒙童訓》,《小學》,入學二年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後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等,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在南塘社學讀完的優秀學生,就會被先生推薦到南塘一些著名的私家書院深造,或直接去縣學進修四書五經,學成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透過這小三關三試,就能成為秀才……”
寫完,感覺有點記流水帳的樣子,很是無趣,他發現自己的創作才能其實真不咋樣,仍然缺少靈性、創意和激情,看來還是得文抄才能成名啊!
於是,他取出鎮政府的格子簿,開始繼續“借鑒修改”《燃犀奇談》。
《燃犀奇談》、或者又叫《火翼與冰鰭的怪奇談》,是由一系列小故事組成的,最適合分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它的內容帶著日漫風格,與其說是鬼靈,不如說是妖怪,都取自中國的民間傳說和典籍神話,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和民俗風情,有童年回憶的溫馨,又帶著懷舊的憂傷。
楊子建曾認真看過《燃犀奇談》十幾遍,雖然不能說背起來,但大致內容都很熟悉。下一週他要交林老師的,是兩個故事:《低語的板壁》和《異巷》。
《低語的板壁》近七千字,主要寫旁邊廢園的蛇鼠精靈關於祭品的糾紛。
《異巷》九千字,寫的則是神鴉社鼓的故事,但裡面的唐裝和旗袍全改為漢服了一下,因為唐裝是“唐人街的簡化旗裝”的稱呼,與漢唐服裝真的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南劍市畢竟是閩學的發源地,歷史上閩省一直是天地會的大本營,反清第一線,因此把地點移到南塘的時候,有關的民俗故事和衣著服飾都要往漢化做一番修改,同時也有楊子建的一番私心。
謝小欽這時轉過頭來提醒道:“你又在寫文章,別忘了,下週開始單元考。”
楊子建手一顫抖,寫錯了幾個錯別字,連忙修改過來,苦著臉道:“我今天把文章全部寫完再說,下週專心考試,現在開學才二十多天,老師教的內容不多,臨時抱佛腳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