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麵條過了半個小時,三人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於是走在馬路上,吹拂著柔細的春風,轉而清醒了過來。
離面館最近的是一排排的老巷子,小良跟著任飛和嘉銘的步伐,酒後於小巷中閑庭散步,靜看天邊雲卷雲舒。
烏鎮的小巷子,和墨城古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味道,墨城的古巷是許多小戶人家的小院子編織在一起,形成的如同象棋棋盤的形狀,從高空看去更像是蜜蜂的巢xue,巷子裡的小路都略顯狹窄,只容許4個人並排走,一輛麵包車根本開不過去。
反觀烏鎮的小巷子,寬闊無比,四通八達,坐落其中的院子都是大戶人家,庭院裡都是分成好幾排,外廳、中廳、內廳,層次分明。
三人緩步穿過蜿蜒幽深的青石小巷,走進一處安詳嫻靜的小院,裡面種滿了花卉與嫩草,春風吹拂豔陽高照之下顯得更加生機盎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圍的磚牆,早已盡顯斑駁。
遠方,百年古樹隨風搖擺,盡顯滄桑與斑駁感,落葉紛飛中透出時代境遷的變化。喧囂後的愜意,是千年興衰後的安逸,是消沉失落後的緬懷。這裡的一切,都隨著水流花落,慢慢地寂寥、沉澱下來。
三人走過定居橋,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裡有王會悟紀念館,孔另境紀念館,矛盾故居。小良對前二者的名字渾然不知,倒是在中學課本裡聽過矛盾的故事,索性就去矛盾故居逛逛。
走進寫著桐鄉市烏鎮觀前街17號的門牌號碼的古樓。木門窗,木屋架,青磚小瓦,是一幢典型的清代江南普通民居,也是矛盾曾經的居所。
“一進門就有矛盾的人物介紹,原來他是烏鎮人。怪不得文學作品裡透露出水鄉的溫潤感。”小良心裡默默唸想。
矛盾原名沈德鴻,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著名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小良在初中課本裡曾經讀過他寫的《白楊禮贊》,大約還有個印象,描述了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不折不撓,堅毅不摧,寓意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矛盾的晚年還算幸運,沒有捲入十年之中。
小良獨自一人在古樓裡走了一遍,從小院到書樓,再到客廳、廚房,一點點感受著文人墨客的氣息。這個平房並不大,矛盾的家庭並不富裕,他就在這棕桐和青竹的院落裡,狹小的家塾裡進行居住和寫作。
正在小良沉浸在歷史的緬懷中,聽到了樓下嘉銘和任飛的聲音。
“得了,太過文學的氣息不適合我,我還是去人多的地方走走。”任飛應聲要離開。
“你啊,稍微高雅的環境就呆不住,真是活脫脫一個粗人。”嘉銘回應。
“粗人多好啊,活在當下,活得開心就好,無憂無慮。嘉銘你還要留在這裡嗎,我可走了。”
“那我也走了。”
說完他們兩人就大步邁了出去。
“你們兩個,等等我。”小良從徜徉的歷史海洋中返回到現實世界,趕緊追上他們的步伐,一起走了出去。
走了兩步就到了矛盾故居周圍的靈水居碼頭,船遊的其中一個站點。清清河水在腳下流過,一艘小船劃過,泛起一陣美麗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