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 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 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慶祝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當然,作為□□義務教育的受益人,阮枝筱對於這個字詞更深刻的印象, 還是來自於人大教科書:什麼“人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什麼“三秋異鄉節, 一紙故人書”啊,在歷任語文老師的重重默寫之下,彷彿吃了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化作了一種本能。
不過現代社會,對於重陽節其實已經漸漸不怎麼看重了——比如說領導這一天並不給假放不)——自然也不像過去那樣熱鬧, 年輕人間頂多一句湊熱鬧般敷衍的“節日快樂”便混過去了。只是阮家長輩還是老人家的作風, 或者說是找個藉口想熱鬧熱鬧,才叫這聚少離多的一大家難得湊齊三代同堂。
既然是節日, 喜慶肯定是必要的。傅頤和阮鈞儒這趟回來之前, 也特意去挑了件赤色中國風的小裙子給阮枝筱,當做禮物。哪有女孩子不愛俏?更別說是父母親自挑選的,小姑娘拜託劉嬸洗幹淨之後,就立馬給套上了防塵袋,掛進衣櫥裡。
因為這一天還要上學,得穿校服, 可時間安排上,放學了就得立馬趕去酒店吃家宴,起了個大早、梳洗完畢的阮枝筱,盯著漂亮的小裙子盯了好久,在老實本分和炫耀之間,掙紮徘徊。
最後還是蠢蠢欲動的後者勝出。
十月底天氣轉涼,但也沒有到生寒的地步,阮枝筱套上衣服在試衣鏡前轉了個圈:小裙子是純正的正紅布料裁剪而成,紅得透亮而不沉悶,領口縫了一圈柔軟的白絨毛,袖口的位置則用稍深的赤色絲線繡了吉祥的圖案,裙擺展開的弧度微微蓬起,停留在膝蓋上面一點點,撐開之後露出小珍珠拼湊起來的裝飾花紋。
紅色最襯膚色,加上阮枝筱不愛出門,肌膚本就偏白,不做其他裝飾,單將這段時間被燭臺切光忠小心照料的一頭長發自然披下,她對鏡子裡的自己笑一笑,就像個從年畫裡溜出來的小團子。
【雖、雖然好像這麼說有點自戀但是——】
【……感覺,有點可愛。】
很少這麼仔細地打量過自身,阮枝筱好像微妙的被自己萌到了一下。不過這麼出門上學時不可能的,她翻出條肉色的打底褲穿上,又在外頭套上校服外套,將裙子本體遮住大半,但看來看去,好像還是有點誇張……比起日常的她的話。
有點不自在地扯了扯裙角,可實在捨不得換回校服,阮枝筱決定放棄思考,坐到鏡子前頭,準備給自己梳一個足夠配得上小裙子的頭發。
然後。
她失敗了。
其實並不是什麼很複雜的發型,以前過年或者出去玩的時候,她也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著裝,不想給父母丟臉。只是……
小姑娘看著鏡子裡歪歪扭扭不成個形狀的辮子,氣鼓鼓地鼓起腮幫子:
只是自從家裡多出一群刀子精,她就再也沒自己親自動手梳過頭發了,才多久啊?沒想到竟然手生成這樣。不對,好像她從那以後,也沒再進過廚房了,打掃衛生也是,出門搭配衣服也……
阮枝筱遲鈍地發現,原來那些付喪神竟然在不知不覺中,侵入到她的生活中,無孔不入,幾乎成為了日常的一部分。
這是好事嗎?
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