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歌聲依舊,少年的歌聲依舊,悲傷心痛的絕望依舊。
“這是一個夜晚天上宿星點點。”
“我在夢裡看見我的媽媽。”
“一個人在世上要學會堅強。”
“你不要離開不要傷害。”
……
為什麼會哭?
站在臺下的導演金石,覺得心裡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那種感覺真的讓他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悽惶和慌張感。
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金石還在想,轉頭一看身邊的副導演陸彎已經流出眼淚,開始哭了起來。
作為娛樂工作者,作為《中國好歌聲》節目的總導演,他非常清楚節目為什麼需要煽情,為什麼需要觀眾託,為什麼需要時不時地拍攝場下觀眾落淚的場景。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證明,站在臺上的歌手唱的歌究竟有多好聽,有多打動人心。
沒有觀眾託,沒有證明,拿什麼去證明選手的音樂實力?
但是這一刻,金石卻是忍不住在想,這樣的歌曲,唱這首歌的少年,如果沒有臺下的觀眾託——
真的會有人聽哭嗎?
……
“我看到爸爸媽媽就這麼走遠。”
“留下我在這陌生的人世間。”
“我願為他建造一個美麗的花園。”
……
聽著那撕心裂肺,近乎於絕望的歌聲,真正的觸動,真正讓人起雞皮疙瘩,真正讓人心碎。
就是這一刻,金石非常清楚地知道,包十一唱歌並不需要觀眾託,並不需要那些虛假的觀眾託來證明他唱的有多好聽,多讓人感動。
因為當少年的悲傷音樂出來的那一瞬間,那是真正的音樂。
真正的音樂總會撥動人心的,並不需要託兒的眼淚。
至於拿什麼證明?
本身就應該是用音樂去證明音樂,而不是用眼淚去證明音樂。
……
正如金石所想的,他擦了擦眼角的淚水,現場的觀眾託也在擦拭眼淚,不管是走心,還是敷衍,就在這一刻,有人聽著少年那絕望的歌聲,哭了。
哭了!
或許,已經觀眾託的心已呈審美疲勞之勢,但是哭泣很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開心便笑,傷心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