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泰帝歸天后,新帝為之守孝整整半年,自新年伊始,才改為建業元年。而在這永珍更新之際,昭文發出的第一道諭令,便是再開科舉,為朝廷選拔一批有真才實學之士,為廣大士子再開仕途。
科舉之事,由禮部尚書張又溫主持。這張大人可不得了,曾在新帝任太子時,長時間擔任太傅一職。在前丞相上官良成被調查後,人人皆言,張又溫將承新帝聖恩,繼任丞相,成又一呼風喚雨的大人物。
誰曾想,昭文力排眾議,只給了他禮部尚書之位,而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懸空處理。他的理由很是充分,“科舉一事,乃國之大事,還望張大人多多費心,替朕,替這天下,選一批有識之士。”
科舉本是三年一次,但在啟泰帝后期時,因他沉浸在對皇后的追思中,已然忘了此事。故而,當這一訊息從京城傳至各地時,士子們興奮了,街頭巷尾的話題,便從張又溫轉移到科舉之事。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有白牆黑瓦,層層疊疊,映入行人眼裡。有裊裊炊煙,乘風直上,與細雨融為一體。遠遠看去,是一派溫馨靜謐的淳樸生活。作為京郊,此地是進京趕考計程車子們的必經之地。
有穿著白色長衫的書生,自遠方而來。揹著書簍的他,一手撐著紙傘,一手展開地圖,正停在原地,時不時地向左或向右張望。犯了迷糊的他,似有迷路之意。
“這地圖,是不是標錯了?”書生喃喃自語,當地圖與眼前的道路不相符時,一時間,他不知道該相信地圖,還是該相信眼前之路。“倘若走錯了,誤了考試時間,這可怎麼辦?”自言自語間,是書生的焦灼。
可巧,便是在書生迷茫之際,有一翩然女子,從正前方走了過來。女子穿著樸素,只用藍布做了個頭巾,稍作打扮。她的手裡提著個籃子,裡面,似乎裝著些許香燭。看上去,像是京郊本地人。
書生忙上前,攔住女子,行禮之後,開口問道,“這位姑娘,在下是赴京趕考計程車子,想問一問,若去京城,是否得沿著這條路直行?若是直行,又該走多久?”
當聽到京城二字,從書生嘴裡流出後,女子的神色,有明顯地顫動。但很快,她恢復到平靜狀態,抬手,給書生指了指,道,“沿著這條路,往前走上兩天後,會有個十字路口,朝右轉,便是京城。”
“咕嚕嚕。”
當女子的聲音剛落時,有不合時宜的聲音,從書生的肚子裡發出。書生羞得有些臉紅,不好意思地揉了揉肚子,向女子表示歉意,“連著走了一天,還未曾遇到人家。故而……”這不爭氣的肚子,丟人。
“你若是餓了,可到我們這兒坐一坐。”女子側身,朝路邊一處院房指了指。
“那在下,恭敬不如從命。”填飽肚子要緊,當這個念頭出現在書生的腦海裡時,便也顧不上推脫,只當天下掉下來一頓免費的午飯。
還未走近,院內便出來一聲清脆,“柳絮姐姐,你終於回來啦!等了這麼久……”話音未落,便是一少女,掀開門簾,從屋內走了出來。當少女看到眼前還有一陌生書生時,遂露出疑惑的眼神。
“忘了介紹,這是我家小姐。”柳絮笑了小,將籃子放在一旁的石桌上,向嘉怡走了過去,拍了拍她的肩膀,又道,“這是剛才在路上偶遇的書生,聽他餓得肚子叫,便邀他過來吃頓飯。”
“這樣啊,那好吧,你進來。”嘉怡又用狐疑的眼神,上下打量著書生,待確定他並無惡意後,才鬆了口,側身,讓出進屋的路,“不過,家裡只有昨日的剩菜,衛叔買菜還未回來,你不介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