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以下引用文章均為正史)
太平軍方面:
1853年(咸豐三年)1月2日,太平軍將士從武漢出發,以戰船萬艘乘以水師順流而下,攻克武昌後,逼得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太平軍連續攻下武漢三鎮,直接威脅蘇皖豫蜀。1月至3月之間,太平軍接連攻下武漢﹑安慶﹑南京、安徽﹑河南。在經過安徽省、河南省時,皖北捻軍紛紛響應,到處可見揭竿而起的隊伍。捻軍自此與太平軍有著交集,進入混合抗清的互助模式。這使得清廷大為驚慌。於是皇帝下令將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徐文縉革職查辦,以向榮為欽差大臣,管理兩湖軍務。又設立了兩個欽差大臣:一個是河南巡撫琦善,率軍防護信陽、新野、一個是兩江總督陸建瀛,率領將士把守江皖。
由於沿江清延的軍隊較少,欽差大臣向榮尾隨在太平軍後邊,不敢與之廝殺。太平軍在文濟老鼠峽下巢湖一戰中,殺了清壽春鎮總兵恩長,消滅清軍約三千餘人。兩江總督陸建瀛聞之後,逃回南京。太平軍又接連攻下九江、安慶、蕪湖,於1月29日打到南京城下。將陸軍將士駐紮在雨花臺,水師將士駐紮於水西門外。此時南京城內尚有五千餘八旗兵駐防,又有鄉勇團練一萬餘人。然而這些都是久未參戰或是從未參戰的紈絝子弟,聽聞太平軍打來了,便都腳底抹油走為上計了。而皮時,一邊準備攻城,一邊宣揚教法,鼓動廣大群眾。後於2月10日攻破南京北城儀鳳門,兩江總督陸建瀛死於戰亂。次日分別從南城聚寶門及水西門、旱西門入城,,斬殺江寧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人。自此,南京城被太平軍佔領。
南京城破之時,太平軍將士進行了慘絕人道的大屠殺政策。無論男女老幼,滿漢僧尼。只要軍士們樂意,隨手就是一刀。當然,也有虐殺成性者,過於血腥,這裡不在表述。
咸豐三年(1853)2月20日,太平軍定都南京,改名為“天京”。據史書說,此時太平軍的領導人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發生了大的分歧。洪秀全認為應該分兵鎮守江南,主力軍進取中原,以河南為中心,直取北京。而東王楊秀清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應該在南京定都,從此設下基業,天下指日可定。並以“天父下凡附身”,杖責天王洪秀全。迫使洪秀全定都南京。於是,太平天國“奉天體天之意”,將南京改名“天京”,併發布《建天京於金陵論》,正式建都於此。自此,洪秀全和楊秀清結下了重大的矛盾,為以後誅殺楊秀清埋下了伏筆。
1853年3月20日,英國香港總督兼出使中國全權代表文翰訪問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的態度,也就是太平天國與清延誰也不幫,誰也不打。後來,英、法、美先後宣佈“中立”。只因他們看到太平軍強大的實力,不敢冒然公開幫助清延,決定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
1853年3月4月間,清延派欽差大臣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清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命兩湖總督官文為欽差大臣,與前任湖北巡撫胡林翼,肅清楚北上游。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為欽差大臣,東征江皖。
太平天囯定都天京後,為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等軍事要地。於1853年4月1日,由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兵兩萬,從揚州出發北伐。隨後,吉文元、朱錫琨分別自浦口、六合相繼統軍北上。一路上歷經艱險,突破清軍圍堵,攻克儀徵、浦口、滁州、鳳陽、懷遠、蒙城、毫州等地。5月6日大敗清延河南巡撫陸應谷,於10日佔領歸德(商丘)。後攻開啟封不下,於汜水、鞏縣一帶乘船渡過黃河。7月28日,自濟源入山西、攻垣曲、絳縣、曲沃、平陽、洪洞,經屯留,佔潞城、黎城,後又折回河南,自涉縣、武安入直隸,擊敗清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萬餘人,乘勝佔沙河。8月21日,進兵距保定六十里的張登店。清廷大怖,京城戒嚴,咸豐帝準備逃往熱河,三萬多戶官民逃出北京。但北伐軍並未北上,而是東進攻下獻縣、交河、滄州,前鋒直達楊柳青,進攻天津衛。由於天津衛佈防嚴密,又快到冬天,太平軍畏寒,攻打天津受阻,便屯兵靜海、獨流等處,準備過冬後再攻打。這時,僧格林沁、勝保等人屯兵於楊村一帶,與太平軍形成對峙局面。1854年1月,北伐軍在缺糧少衣,與後方援軍聯絡不上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了靜海、獨流,開始向南撤兵,希望與援軍會合,但這一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北伐軍清軍方面:1853年11月,太平軍為援救揚州守軍,與清兵大戰於揚州西南十五里之三汊河。先是2月,太平軍佔領揚州。4月,林鳳祥、李開芳等率軍自揚州出師北伐,留曾立昌、陳仕保等鎮守該城。清欽差大臣琦善等設江北大營圍困揚州。6月,太平軍自瓜洲赴援,攻取三汊河失利。9月,太平軍於虹橋戰勝清參將馮景尼,進駐三汊河。11月初,太平軍以揚州被困甚急,糧道斷絕,復派賴漢英、石鎮侖率部救援。先從儀徵進襲未成,遂改由三汊河沿運河推進,步步為營,大舉進攻。24日擊潰清據守揚子橋的馮景尼部,復連敗清參將師長鏕、知事張翊國、刑部侍郎雷以誠等,直抵揚州城下。26日夜,曾立昌、陳仕保等率城內太平軍及當地百姓安全撤出,南退至瓜洲。
林鳳祥、楊開芳率太平軍北伐進攻河南之時,捻軍趁機而起,攻破歸德、睢縣一帶,進逼省城開封。張之萬(太子太保張之洞堂兄)奏請直隸、山東、陝西、安徽四省軍隊到河南鎮壓,並請派大員督辦地方團練,並親自捐獻軍餉,致太平軍北伐受阻。
1853年4月12日,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林啟容等人楊秀清之命,統領戰船千餘隻沿江西上,準備西征。18日,西征軍佔領安徽西梁山、裕溪口、雍家鎮。5月初1日佔池州,4日攻下安慶。賴漢英、曾天養、林啟容等繼續西進,7日佔江西彭澤,12日佔湖口,16日佔南康府,知府恭安、知縣羅雲錦投降太平軍。17佔吳城鎮,18日圍攻南昌。清江西巡撫張芾、湖北按察使江忠源等頑強抵抗,賴漢英於是決定先攻佔附近的州縣,斷其救濟,再全力攻城。於是豐城、瑞州、饒州、樂平、景德鎮、浮樑、都昌等地先後被攻克。5月27日,石祥禎(石達開哥哥)、韋俊等率軍進援江西。6月10日佔領長江北岸重鎮安慶,賴漢英率萬餘將士繼續西進。6月18日,曾國藩亦統領知州朱蓀詒率湘勇1200人自長沙援江西、訓導羅澤南,編修郭嵩燾等率軍數千救援。7月24日,西征軍攻湘軍羅澤南、朱蓀詒、郭嵩燾等於南昌附近。後來楊秀清以西征軍攻南昌三月不下,命令大軍撤圍北上,8月27日佔領九江,敗清兵于田家鎮。後來西征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石祥禎、韋俊率領,沿江西上攻入湖北、一路由胡以晃、曾天養率領,自安慶經略皖北。賴漢英以攻南昌不力,革職調回天京。9月,太平軍西征部隊在湖北田家鎮半壁山大破清軍。8月底,太平軍石祥禎、韋志俊等率部自江西九江進佔湖北武穴鎮,並進攻田家鎮。清署湖北按察使唐樹義、前武昌府同知勞光泰、總兵楊昌泗等督兵死守。太平軍遂改變作戰計劃,準備先以水旱兩路大軍奪取長江南岸的半壁山,進而控制江面及北岸的田家鎮。適值清湖北按察使江忠源率部增援田家鎮,使清軍兵力增加到近萬人。9月13日,太平軍數萬人馬水陸並進,向清軍陣地發動猛攻。江忠源先赴水營督戰,令開炮迎擊。尋水營兵潰,戰船幾為太平軍所獲,急登岸率陸師頑抗,又告失利,只得敗走廣濟。唐樹義、勞光泰、楊昌泗等皆敗逃,清軍全軍覆沒。太平軍遂佔領田家鎮,並長驅入鄂。12月,佔領廬州、漢陽、漢口、武昌。以後兵分兩路,南路軍接連攻下嶽州、湘陰,進到湘潭,遭遇湘軍後連連失利。石達開率軍馳援,取得湖口大捷,才扭轉戰局,並乘勢反攻,接連攻下8府40縣,把曾國藩困於南昌,直到石達開奉命回救天京,西征才告結束。太平軍西征歷經挫折,取得了重大的戰果。
西征軍清軍方面:1853年7月,太平軍進攻南昌,江忠源要求增援,曾國藩與駱秉章商議派羅澤南領兵三千前往,第一次與太平軍對壘,湘軍損失慘重。這使曾國藩更進一步認識到太平軍遠非一般農民起儀軍可比,要戰勝太平軍,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因此,曾國藩與江忠源商量了練勇萬人的計劃,訓練也更加嚴格,以期養成艱難百戰之師。同時,曾國藩感到光有陸師不夠,還必須建立一支水師。1853年秋天,編練水師的計劃得到咸豐皇帝的批准,湘軍規模改為編練水陸各5000人。此後,曾國藩離開長沙,前往衡州練軍。
中國其他起儀軍方面:
1853年4月,福建爆發小刀會起儀。“小刀會”作為南方民間秘密結社,創始於乾隆年度。道光二十九年(1849),歸國華僑江源、陳正成等在廈門建立小刀會,後又在廣州、上海、寧波等地發展組織。其歸國時,購得洋小刀數百,遍贈同類,結為小刀會,其臂力超人者,用雙刀,故又名雙刀會。太平天國起儀後,福建海澄一帶小刀會發展到二、三千人,準備起儀。後因事機不密,江源、陳正成等為清廷捕殺,會務遂由黃威(或稱黃位)主持。咸豐三年四月初七日,黃威與黃德美等率領會眾在海澄起儀。初十日攻克漳州,擊斃清總兵曹三祝、汀漳龍道文秀等。十一日佔同安、廈門、十二日佔漳浦。起儀軍在廈門建立政權,黃威以“漢大明統兵大元帥”名言釋出文告,指斥清朝黑暗統治,號召人民進行革命,在其佔領區內免除苛捐雜稅,並派人赴天京與太平天國聯絡,未成。清廷調重兵反撲廈門,黃威等率起儀軍頑強抵抗,多次擊退清軍及團練的進攻,終因糧盡援絕,於十月十一日退出廈門。黃威率眾入閩粵海面,堅持鬥爭到咸豐八年;黃德美退至龍溪,為當地團練所俘,起儀失敗。
1853年4月,福建永春縣霞陵人林俊領導紅線會起儀。紅線會為福建天地會一支,採用康熙年間銅錢式樣,颳去康熙二字,中塗紅色,以為會徽,會眾各持一枚作為標記,故名。咸豐三年四月,永春秀才林俊(又名林萬春)與童森、黃有、蘇卓等領導紅線會眾在其家鄉霞陵與黑錢會首領陳湖聯合發動起儀。起儀軍發展到數萬人,先後攻克德化、永安、大田、沙縣、龍溪、仙遊、安溪等州縣,與黃威領導的廈門小刀會相呼應,轉戰閩北山區達五年之久。林俊曾派人與太平天國取得聯絡,洪秀全封其為烈王(或曰順義侯)。咸豐八年,太平軍楊輔清部入福建,林俊聞訊,自順昌縣北上迎接,途經光澤仁壽橋,遭地方團練伏擊,林俊戰死。餘部在永春一帶繼續堅持鬥爭,同治四年(1865)被左宗棠鎮壓。
1853年8月,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儀。上海小刀會創立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首領為劉麗川、周立春等。劉麗川,廣東省香山縣人,農民出身,曾做過傷科醫生,道光二十五年加入天地會。道光二十九年到上海,與福建人陳阿林、江蘇人周立春、潘啟亮等聯合興安會館董事李仙雲、嘉應公所董事李少卿、上海商董徐渭仁等建立上海小刀會。對外稱“義興公司”,主要成員為農民、城市勞動者、失業船伕以及受外國侵略者排擠的中國行會商業資本家。咸豐三年七月十三日,嘉定農民千餘人在徐耀領導下舉行武裝起儀,一度佔領縣城。隨即與上海小刀會周立春等聯合,於八月初三日再次攻佔嘉定。初五日,劉麗川率上海小刀會起儀響應,佔領上海縣城。殺死知縣袁祖德,活捉蘇松太道吳健彰。劉麗川在上海建立“大明國”,後改名“太平天國”,自稱“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並上書洪秀全,表示願意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小刀會起儀軍紀律嚴明,又於上海全城遍貼布告,痛斥清朝及外國侵略者罪行,闡明起儀宗旨為“反清復明”,故從者甚眾。不久相繼佔領寶山、南匯、川沙、青浦,並計劃與蘇州小刀會起儀軍配合,奪取蘇州。小刀會佔領上海,使圍困太平天國天京的江南大營之主要餉源江海關稅收陷於停頓,且勢必影響到即將到來的海運漕糧,故清廷大為驚恐,急調江南大營軍隊2萬兵力前來鎮壓,八月二十日,清軍攻入嘉定,周立春被捕,死於蘇州。9月底,小刀會起儀軍撤出周圍各縣,集中力量堅守上海縣城。清軍分水漢兩路,從東、南、西三面包圍上海。上海的英、法、美等侵略者,撕下中立偽裝,公然支援清證府,並悍然從上海縣城北面向起儀軍圍攻。在城北的法租界,沿護城河築界牆進行封鎖,斷絕起儀軍的糧食和軍火接濟,小刀會起儀軍被全面包圍,割斷了與外界的聯絡。浴血奮戰,孤立無援,彈盡糧絕。1855年2月17日,起儀軍被迫棄城突圍,劉麗川犧牲,起儀失敗。上海小刀會起儀,堅持鬥爭17個月,它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國起儀,打擊了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
1853年,湖南爆發朱九濤領導的天地會起儀。朱九濤本名邱昌道,湖南郴州人,天地會大首領,假託朱明後人。咸豐元年改名為朱九濤,以“廣東老萬山”為本堂堂名,組織群眾,準備起事。咸豐三年,朱九濤與王大才、黃中環等率眾數千人在郴州發動武裝起儀,自稱“太平王”,擊敗知州戚天保,擊斃團總喻德拉,活動於郴州及永興一帶,以油榨墟為基地。湖南巡撫駱秉章聞報,派悍將羅澤南率湘勇前來鎮壓。咸豐四年,油榨墟失守,朱九濤率起儀軍突圍,次年在郴州周源山被戚天保捕殺,起儀失敗。
捻軍方面:
1853年4月,太平軍北伐途徑安徽、河南境內時,各地捻軍紛紛響應,發展成為大規模起儀,以皖北為中心,遍及河南東南部、山東西北部、江蘇北部、湖北北部地區。5月太平軍大破永城時,捻軍頭領蘇天福率部數千人響應,佔據縣城。互相配合攻打亳縣,殺死無數清兵。懲辦蒙受城縣等貪官。太平軍北伐進入黃河、淮河流域時,捻黨紛起響應,協同作戰,捻軍5萬餘人轉戰於皖、豫、魯、蘇、鄂交界地區,殲滅清軍和地主武裝,形成十餘支相對獨立的隊伍,使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更有無數捻軍戰士加入太平軍,使北伐部隊從二萬多人迅速擴充到四萬多人。
而我們的張大哥,在1853年被在皖北負責鎮壓捻軍的兵部侍郎周天爵招安。在春天的時候,派他的兒子到雉河集,許以頂戴金錢。但張大哥並沒有為了做官而出賣良心、出賣眾兄弟,堅定地踏上了與太平天國聯合抗清的戰鬥征程。在困難面前,張大哥沒有氣餒,帶領捻軍主力向淮南進發。這也得力於張大嫂杜金嬋的極力反對投降。當然,在這期間張樂行大哥受清證府委任,從而攻打定遠的捻子,一是為了麻痺和利用清證府,二是以此為藉口清除定遠打著捻軍名號卻專門禍害老百姓的“假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