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前者的代價太恐怖,後者又太不靠譜,維吾爾就是出於這種目的,以魔龍騎士的小目標不暴露的原因,偷偷的過來的。
因為怕迷路,維吾爾幾乎都是貼在海岸線飛行的,並且時不時要下來休息。
這一路上,向岸上望去,入眼就是一片荒涼的漫漫黃沙,缺少植物、沒有河流,貧瘠、於旱是這裡的主色調。不過在遠處那片隆起的山脈腳下,倒是有一些綠色的點綴,也許也只有山間才能有那麼幾條小溪能夠給這片乾旱的土地提供生命的源泉。
最近,岸上的沙漠風景逐漸變成了一片平坦的大草原,但依然相當的於旱,連樹木都很少見到。
不過,當他來到海島附近時,終於有了新發現。
巨大的鐵鳥向他飛來,並且有曾經聽說過的漢語發出聲音:“……你已經進入本海島市的轄區,請表明你的身份,否則,將視為入侵者。這裡是中國基地!”
在經歷了剛開始的驚駭和震撼之後,維吾爾臉上閃現出狂喜的表情。
他只是想找條路,結果直接找到了最終目標,中國人。
在一輪番的表明態度後,終於維吾爾該興奮的還是要興奮的,此次的發現,卻足以彌補任何損失。在得到了土豆、番薯、小麥、水稻、葫蘆、番茄、辣椒、黃瓜、捲心菜、空心菜等等作物的種子後。
他也相互間送了些禮物,然後就友好的表明了外交的架勢。
不過,中方基地的人對維吾爾的態度就是:可以考慮,但請換一個說話管用的人來談!
這個答覆讓維吾爾感到十分沮喪,但又無可奈何:如果讓國內換人來談判,自己的功勞就會大大縮水——如果沒有被直接漂沒掉的話……可若是直接用強的話,那後果就更是不堪設想。
有中方戰士提議用無線電聯絡後方基地,但是,沒法把訊號發射到半個地球之外。因為天氣原因,衛星也不靠譜。
除非立刻興建一座高大的無線電發射塔……無奈手頭的建築材料有限,人力更是匱乏,搞不了如此龐大的工程。
最後,他們採用了一個非常古老的發明來代替無線電發射塔:風箏。
事實上,風箏的作用剛發明時,就是用於軍事作用,而不是為了好玩。
放風箏是從古至今就受到很多人喜歡的活動,在今天的各大城市的廣場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放風箏的人,按傳統的觀念認為,放風箏最好的時節是農曆二三月,以為剛經歷過秋冬的肅殺之氣,大地回春生氣上揚,有一種“上揚”的氣可以很好讓風箏飛起來,而二月的風比較柔和,比較好控制風箏。
有人認為,最早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墨子。魯問》篇說:“今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象鷹一樣的風箏)。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齊俗》稱:“魯般班)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這種說法。
據《獨異志》記載:“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圍臺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於外。”這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候景帶兵圍困粱武帝於臺城,軍事謀土羊侃給梁武帝想出了一個妙法:在城裡放風箏,把討救兵的告急文書透過空中的風箏送了出來。
等到了唐朝,風箏不僅用於軍事,也成了人們娛樂的高階玩具。直到今天,一般人只記的它的娛樂功能!
喜歡我有皇帝分身請大家收藏:()我有皇帝分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