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在民間,猶其是在有心人的安排下。
什麼“暴虐”、“不施仁政”等等諸多言論,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在了,朱家軍和朱子龍的頭上。
不過,朱子龍南京的報紙,現在也做大了,也開始反擊的洗地,用不了多久,也可以把名望洗白。只是花的時間久一點罷了!
所以,朱子龍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
這裡又不是民國和後世的美帝,光依靠社會輿論,是整不倒他的。
當然,山東商人卻不會和別地的商人一樣。他們和朱子龍是一條道上走的,因為,山東邊境要地的當地大商人死光了才好,他們正好彌補這個空缺。
於是,在各方勢力,以及朱家軍的動作下。
本該驚天大作的這件事,卻出奇的就這麼壓了一大半的負面影響下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信也在不久後。
這場變故,就此落下帷幕。
……
朱子龍這邊,他也開始就新地方,通商之稅,以及山東之稅開始了新的規則。
“太祖高皇帝時就設稅課局,抽一些稅款,三十而取一。顯皇帝時,一年買價不及四十兩者還免稅。不如我們也按這個標準來收?”朱子龍的師爺團隊商量後提議。
聽到這些,朱子龍摸著下巴思索。
宋朝,財政收入是清朝的10倍,就算是被蒙古人追著屁股打的南宋,收入還是清朝的四倍。因為宋朝時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鼓勵商業的王朝,尤其是海外貿易,當時中國貨在海外都是天價的。
而,明朝還是和其他的王朝一樣,重農抑商,而且明朝的稅點很低。
如果冒然提高太多的稅收比例,顯然不利於初期的資本運作和投靠自己這邊商人的積極性。
注:不要一直盯著銀子,稅收除了銀子外,還有糧食和其它的收入,以及隱性收。別的雜七雜八的還有不少,如果合計成銀子,也有幾千萬兩。不然,區區幾百萬兩銀子,明朝早就垮了。)
大明朝的稅率為歷史最低,四十稅一,商稅是三十稅一,秦朝是十稅六或者八!
想到這,朱子龍說道:“為了鼓勵商賈,本侯決定繼續奉行顯皇帝時的仁政,一年買價不及四十兩者仍然免稅,不徵收一分一厘的稅款。以上者,商稅為三十稅一,當然,運河運費另算!”
於是,在細節上面又商定了一天後,新稅規就此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