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先投靠,後反叛的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將面臨的下場,會是什麼。
倒是內閣中,唯一堅持到現在還中立的楊廷麟,感覺自己應該能做點什麼。
都是自己人,打起來吃虧的還是大明啊!
沒多久,做為使者一個籮筐裝著楊廷麟下來了。
始一下來,他就振臂高呼:“王爺,汝受先帝之厚恩,如何行此叛逆之事?”
朱子龍笑而不語,好一會看了下城頭,這才有些怪怪的回答道:“若要行此叛逆之事,本王何需等到現在?”
“伯祥兄堅定維護道統之心,本王感同身受。也很感謝你一直站在中立的局面,進行勸說。然而,如今的內閣專治政權,實為讓人擔心。此番進京,不論如何,陛下依舊是陛下!”
朱子龍這話說的,潛臺詞就是很有針對性了。
並且也是看在楊廷麟還算可以的面子上,否則,哪裡會有這麼好說話。
在原來的歷史上,這位可是大大的能人和忠臣。明末抗清英雄。字伯祥,一字機部,晚年自號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這兩山氣節,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
崇禎進士,南都陷,唐王加兵部尚書,攻復吉安,旋失,退保贛州,清兵陷城,投水而死。
也許他不如盧象升有能力,但也差不了多少。
而現在,盧象升都站在朱子龍的對立面去了,他還能保持中立,並且還在等於是幫朱子龍勸說內閣。只是不太成功,最後這會兒又勸大家別打起來。
顯然,從國家角度來看,他還是有些超前眼光,比許多大明官員更懂的先保大家,再保小家的道理。
這也是他讓朱子龍高看一眼的原因!
當然,也僅僅只是高看一眼,原則上是不會動搖的。
讓朱子龍有些沒想到的,是盧象升也有膽子,一個人下城來了。
站在楊廷麟身邊,雙雄而立。
看來他們也算是明白,這城是守不住的。乾脆利落的光棍下來開辨論會,如果能不戰而退兵,那自然是極好的。
文人玩這一套都熟練的。給你就士論士拐到辯才,上面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