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各國酋長、國王們爭先恐後派人去大明,向大明皇帝朝貢,這才有了大明第三個皇帝時。那萬國來朝的景象!
說到底,其實也是永樂大帝心虛所致。
一提到“篡位”,很多人會想到明成祖朱棣。
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社會里,居於權力鏈頂端的皇帝,可以說集權力、財富、美女於一身。天威尊嚴,俯瞰眾生,號令一出,天下莫不聽從。
為爭奪帝位,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兄弟相殘,父子相殺的血腥醜劇。
但是,由於中國曆代王朝,都長期以來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皇位襲替,自有禮法規定的長幼尊卑次序。篡奪帝位者,往往被視為謀逆不道,社會輿論給予的總是較為負面的評價。
儘管永樂的“篡位”並沒有造成歷史的倒退,相反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但是,畢竟得國不正,所以他心裡都是有些心虛的。
從後來硬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再到讓鄭和下四洋,讓萬國來朝,彷彿都是為了得到人民和大家的認可,而為的。
只是,萬國來朝越多,老百姓日子越苦,明朝搜刮民脂民膏越狠,農民餓死的也越多。
終於,有的有良知的明朝官員看不下去了,一把火把鄭和下西洋的海圖給燒了。防止明朝皇帝再來個抽風,再去滿世界送錢去——雖然這攔不住萬國來朝其實是來騙錢)的局勢,但好歹有效預防了一下。
朱子龍自然不會做這種虧本的生意,那些個外國商人假冒使者,用一些垃圾,就想換回金銀財寶回去。
當我是傻子嗎?
別說你們不是使者,就算是使者,真正的萬國來朝,就是送好處給我。而不是我送好處給你!
什麼?
這樣的事沒人會做?呵呵,我有槍,怕不怕?
你沒好處給我,我總有一天,會打過去,你是願意滅國,還是按是定期交好處給大明?
鄭和當年7次下西洋,之所以不在路上,為大明打出殖民地國家來
。
朱子龍理解他,因為他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那時候的人眼光不行,而且科持不發達。對外國沒有領土需求,一個強盛富足的國家,侵略不能構成威脅的貧瘠之地,為了自己掏錢養活外國人不可行的。
第二,尋找建文帝。聽到風聲,據說建文帝跑到海外,組織勢力和借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