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張可為反駁的話很有道理,但做為一個帝王,行事可不是隻看誰對誰錯的。
而是看一件事,怎麼做對國家對自己的統治有利。
如果一件事,歪曲事實對國家的好處大於壞處。那麼做為一個合格的帝王,那怕是要將冤案產生,並且無視其它人的體會,也要進行下去。
這就是大局觀!
北方受金人、元人統治,先後近三百年,敗落的不止是聖人文章,詩禮教化,還有民心,丟失的民心吶,這才是最重要的。
後來近十位大明皇帝,在永曆的帶路下,遷都了北方,方才使那邊的教化和民心有些改觀了點。
但是,因為後金的原因,為了權宜之計。
朱子龍卻在十幾年前,再次遷都南下。並且還借李自成的手屠殺了一眾東林堂,和京城中的不合群官員和土豪們。
當時的效果顯著是沒話說的,但是那邊幾省的人心,同樣也就失去了大半。
否則,後面數皇林立的事,也就不會發生了。
如今這幾年,國家安定。但是,因為有前科在望,北方士子一直觀望徘徊著,人心,豈是那麼容易收復的?
沒了後金,還有蒙古各部落,萬一哪天又出了山寨成吉思汗,那就玩大了。
所以,如果科舉成了南方人的科舉。讓北方人入仕無望,他們必然會離心離德,這其中的隱患,誰能做個保證?
只出一個李成梁,就養出了一個野豬皮
。
如果整個北方數省,都是這樣的心思,天長地久之下。這大明的隱患,必定更大。等到哪天集中爆發出來時,而大明的兵力又四散分佈在全世界,搞殖民地計劃時。
讓人端了老家後院,那就搞笑了。
就像白蓮教,幾個神漢招搖撞騙,就能拉起這麼大的隊伍造反。可千萬不能不重視這樣的隱患!
帝王就是搞平衡之術的人,朱子龍輕輕一拍御案,心中暗想。
北方文化不及南方,北方經濟也不如南方。如果還搞兩極分化,長此下去,南方愈來愈盛,北方愈來愈弱,南北差距越來越大,天下豈有寧日?
想到這,朱子龍突然憤慨地,向百官說道:“先有國才有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你們讀書讀傻了,怎麼就不明白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