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三代以來,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農家浪蕩子劉邦、失地佃農朱元璋純粹憑藉機遇、命運和個人能力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創業含金量最高。
不僅如此,即使做了皇帝,劉邦和朱元璋還保留著強烈的農民意識,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分家分地”。
在中國農村的傳統觀念裡,不論是大地主還是小農民,下一代之間雖然長幼有序,但是老爹的東西兒子們人人有份,長子居祖屋,各房都有地,按這個模式一代代開枝散葉,家族根深葉茂。
漢高祖和明太祖把“分家分地”的模式,完美地搬到國家制度層面來,就變成了“封建諸王”!
太子位居東宮,其他兒子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王國,子子孫孫全都封王,俸祿優厚,國庫供給,整個家族世代衣食無憂,完美實現了中國古代農民的最大夢想。
明代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經濟,手下都配有一個文相,一個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軍隊。王府的親兵多達數萬不止,同時親王還可以指揮當地的駐軍。
王爺就是一個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
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以不如一個縣令。
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在漢朝,“王”其實就是一個諸侯國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裡面,他比皇帝還大,說話更實用。
王爺掌管兵權的話,皇帝還要看他臉色呢?
永樂以親王的身份奪得天下,他深知親王擁有重兵,必將威脅中央政權。
於是,他釋出了一系列命令,剝奪親王的軍政權力。在永樂之後,歷代皇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親王們不但軍政權力,被剝奪得一乾二淨,連人身自由也受到極大限制。
“明代中後期的親王,在某些方面連個普通老百姓也不如。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親王的一個大監獄。沒有朝廷的許可,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
當然,朱子龍不可能按明朝中後期的王爺安排
。
就算他願意,這天下間,包括皇帝假如皇帝不是他的分身的話),沒有誰有膽子這麼做,甚至於同意。
事實上,如果不是皇帝是自己的分身,朱子龍也不會走這一步旗。
因為王爺和皇帝天生就是死對頭,那怕是開國時期,兄弟感情還算不錯的皇室兄弟們,也是如此。
想當初,朱元璋把9個最能幹的兒子封在了北部邊陲,九王守邊,拱衛國門,抵禦蒙元殘餘勢力和其他遊牧民族的侵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