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現代21世紀的朱子龍,很快就為新中國小太陽的進展順利而自豪。
同時,也因為中國方面就此計劃中,極其缺銀,陷入了思索之中。
別看大明現在許多時候,交易起來用的是銀子,但是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銀子永遠不是真正的貨幣。
也沒有真正的銀本位出現!
中國第一代貨幣是銅錢,盛唐之前中國的主要貨幣始終是方孔圓錢。經過了宋代原始自由經濟大發展,銅幣不能適應當時的經濟總量,取而代之的是紙幣——交子、會子、中統交鈔,等等。
明朝後期,為什麼大明帝國會突然放棄紙幣,轉而向山寨銀本位演進呢?
不是大明帝國想放棄紙幣,實在是朱家王朝不爭氣,把自己的牌子砸了。紙幣是紙做的,根本就不值錢,值錢的是紙幣背後的信用。
然而,大明帝國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亂髮紙鈔,把紙幣背後的國家信用,破壞得一乾二淨。明成祖之後大明寶鈔,已經基本變成了廢紙。
說真的,朱子龍一直想的是用紙貨幣的。
用銀子真心不方便!
當然,用紙貨幣,容易掌握國家經濟,也有好處。)
無論是金本位還是銀本位,其內在的最重要的缺陷就是產量。金銀在地球的儲量有限,在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時代,一些地方還可以用,這類貴重金屬作為流通媒介。
但是,世界一體化後,再用金銀本位,是幾乎不可行的。
而,打向全世界,甚至於間接的統治大明時空的全世界,一直是朱子龍的計劃之一。到時候,怎麼可能還堅持金屬本位貨幣制度?
<的,還能挑幾車銀子去購買嗎?
從自己發財起,再到李自成為自己做嫁衣。
然後朱子龍一路來江南,豪格也為自己做了黑鍋俠,一路的走來,朱子龍手裡的白銀庫存,只少佔了大明帝國現在80的數量。
這是個大概多少呢?
自1550年代中歐海路開通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鉅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
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透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
1590—1602年估計為5,010噸,1602—1636年約8,400噸,1636—1644年約噸,就這還不算走私,沒有計算在內的白銀數量。
看清了,這裡用的是噸,而不是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