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在內閣裡讓朱子龍拉攏的人,以及投靠過來的一些官員,以及朱家軍大部分人特別是暫時的當家人林雙兒),自然是力挺其中一個提議,那就是,太子監國,然後由皇后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始於漢朝,當年劉綁死後,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國君去世後,如果繼位國君年紀幼小,可以由國君的母親輔政。
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太后,所以輔政的太后一般坐在國君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國君談論政務。
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國君,或未來國君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中國的歷史上,這種事件出現過多次,並不是清朝才有的傳統。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這40多年中,始終是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形成了秦國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華陽、涇陽,不聞其有王”的局面。
又如: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后鄧氏以皇太后臨朝。
再如: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
還有:唐朝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就連宋代,也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的稱制。
之所以,清朝時期的垂簾聽政,最為讓我們中國老百姓,耳熟心記,就在於一個人。
沒錯,他就是慈喜太后。
清代末年,垂簾聽政制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為一套嚴密、系統、完善的政治體制。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在歷史上最為著名,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女主執政,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也導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當然,更讓中國人鉻記於心的,就是這位讓後人唾罵萬年的太后,的賣國名言和賣國行為。
她的四句名言是:
【一】“保大清不保中國”,【二】寧予友邦,不贈家奴,【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四】“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
當然,現在明朝沒有滅亡,自然除了朱子龍以外的人,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女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是,就算是向上看,以前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