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龍這一不做作的行為,立刻引起了飯桌上一片鶯聲笑語。
秦淮河上的這些個名妓,現在誰不知道大明週報和四海報社的名號。就連南京和江南的才子,也隱隱間有一種想要在上面發表文章,沾點名氣的幹腳。
如今的大明中原烽火未歇,江南有長江天險,所以江南這邊依舊是歌舞昇平。
一般的百姓,要不是因為這裡有個大明週報四處可免費或收費的打聽一二。如何知曉,大明的好幾個省都被捲進了戰火之中?
在沒有電視機和無線電的時代,99的人都是文盲的時候,報紙就是唯一的傳媒。
猶其是還是半個官方的,朝庭不反對的報社,更是含金量十足。
酒宴過後,又花了幾天時間。
朱子龍這才把大半年來報社的情況和做了什麼,一一瞭解了一下。
少時,朱子龍放下報表,向楊宛同問道:“我看你們這期的報紙上面講,江南這邊沒有天災,但是卻也有了糧食不足的人禍,這是為何?”
楊宛同聽到朱子龍發問,連忙放下筆,答道:“回老爺,江南商人多。因而重商而輕農,糧食平日裡多從北地購入,以補充江南糧食產量的不足。如今北地天災大起,江南那邊無糧可購入,自然也就糧食緊缺了!”
聽到這樣的解釋,朱子龍點了點頭,這才想起來自己看過的歷史資料,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
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當年,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和外省供給。
在原來沒變動的歷史上,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
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或者說大力提倡商業稅。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和銀兩於北方各省,到了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想到這,朱子龍的頭又痛了下。
山東好說,相信自己以後只要一句話下去,收商業稅就變成水道渠成的一件事了。
但是,江南那邊卻是東林黨人的大本營,他們會支援自己收商業稅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明末農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佔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為主。
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鉅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曆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徵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東林一黨和大商人的可惡程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