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朱子龍還是把想法和各種計劃,向大力搶救災民這個點子上去規劃了。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有時間也要擠出時間。先解決了北面建奴和勒靶的麻煩,再從容掉過頭去,把亂賊徹底剿滅。”
“內亂和天災先讓國家這邊撐住,咬牙切齒的撐住。等有了些時間,就可以在北方大量推廣種植紅著和土豆了。一畝糧田一年最多隻能收三百多斤的麥子,可是一畝旱田,甚至一畝山地,一年收兩三千斤紅薯都輕輕鬆鬆。”
“另外還有土豆玉米這些作物,都是抗旱高產的糧食,一畝地收上千把斤糧食也輕而易舉,只要有兩三年的時間。大明甚至都不用千里迢迢的從江南運糧到陝西,光靠半個山西和北直隸的糧食,就能輕鬆安撫陝西剩下的饑民。徹底消餌饑民暴亂的隱患!”
朱子龍自語,彷彿是給自己下定了什麼決心似的。
想到這,朱子龍覺的,根據目前情況來看,三邊總督和陝西巡撫這兩個位置的人選非常重要。
不能隨便選人上任,要滿足幾個條件。
第一,他們不能是目前自己的親信嫡系和新近官員,因為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管是誰上位,他們的平叛剿賊行動註定不能成功,最多隻能是打散反賊了事為多。也註定會變成言官御史攻汗指責的靶子!
第二,能力不能太差,起碼要能夠打仗,能夠組織當地百姓刮練新軍,剿滅叛賊。
想來想去,朱子龍想到了一個人。
洪承疇!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現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
在原來的沒變的歷史上,他最終成了一個有名的大漢奸。嗯,說到這裡。其實,在中國古代,本來是沒有漢奸一詞的。
漢奸一詞的出現,當在明清交替之際。
來自明朝的部分官員中,因為有一部分人出於各種原因,而投降了滿清政權。後來的人,便把這部分人稱呼為漢奸了。
明後期的漢奸分四種:
第一種、主動投靠型。代表人物是孔有德、耿仲明。第二種、被迫無奈型。代表人物是祖大壽!
第三種、極為特殊型,代表人物是吳三桂。
最後一種,就是又想立牌坊,又想做型。代表人物是洪承疇!
儘管在現在變動的歷史上,這貨不一定有機會成為漢奸,但是性格使然,他能為了衣服不乾淨愛惜自己,就最終成為漢奸。
這種人,有能力但是也不會讓人過於高看一眼的,猶其是對一個知道歷史的穿越者來說。
因為和太監團體有利益關係,站的比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