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聖德系興,再隆大命,復興漢家,四海晏然,我等為漢臣,卻遭董卓、李郭二賊脅迫,無以向東奉迎大王,悔之無及,還望大王恕罪。”
劉備率軍至蒲坂津,遙望大河對岸。
早已過河等候的段煨等人攜帶關中豪族宗長,百餘人徒步前來面謁漢王,引頸望見赤色“漢”旗高擎,迎風招展,旗鼓旌節與戰鼓前後相接十餘里,軍士威武雄壯。
讓關中豪族和官吏瞬間變得斂手屏足起來,不敢再交頭接耳。
待見到威風凜凜,越發有威儀的劉備,更是連大氣都不敢出,紛紛伏拜請罪。
有些頭戴冠幘的老吏站在後面眯著眼深望,不覺喜不自勝,垂涕道:“自董賊亂我漢家以來,我等以為再不見天子威嚴,不想今日面見漢王,又復見我漢家威儀矣!”
身旁的其餘官吏面對此場景,皆不禁點頭附和般交口讚譽。
縱使他們沒有機會上前見謁,只是在遠遠的瞭望,卻已然可讓人重足屏氣了。
劉備站在土坡上,望了望遠處的老吏們,又看向近處請降的段煨等人,笑著說道:“今日來投,倒也不算來遲,至少備麾下數萬大軍未在關中見血,段將軍能說服臨晉、郃陽、夏陽三城守軍皆降,可謂立功贖罪。”
聽見漢王的誇讚,頭戴一頂皂色武弁,身穿袍服的段煨,略微有些面色紅潤,猶豫了片刻,還是拱手直說道:“大王,煨為罪臣不敢有隱瞞,勸降關中三城非我之功也,乃我武威同鄉,宮廷尚書賈文和之功……”
即便賈詡千叮嚀,萬囑咐,讓段煨不要把他說出來,自己安心把這勸降之功給領了就好。
奈何段煨一見漢王望過來,便忍不住嚥了口唾沫,內心瞬間無比忐忑,早聽說漢王麾下賞罰分明,生怕後邊有官吏查出不是他的功勞,卻由於今日貪功,為日後惹下禍事。
畢竟兄長段熲的前車之鑑就擺在那裡,只要身上有點不乾淨,他日若有士人算起賬來,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何況這還是漢王親自開口尋問,將來就算寬宏大度不做計較,心裡也必有芥蒂,絕對不能讓涼州人的名聲,再次毀在了他的手裡。
於是段煨還是決定背信,直接把賈詡供出來。
沒想到漢王似乎對賈文和頗為熟悉,竟然沒有任何的吃驚,反而似笑非笑道:“我說難怪關中有如此口才者,原來是賈詡,這倒不奇怪了。”
“他人現今在何處,今日可曾過河?”
劉備抬了抬馬鞭,示意問道。
他倒饒有興趣想見一見賈詡,聽說此人任宮廷尚書後,便常勸李、郭二賊,尊天子與皇后、不辱沒大臣,又力勸冊封他兼領州牧,可以說欠了賈詡幾分人情。
“倘若此人過已河,可傳令前來拜見孤。”
劉備目光瞥向前方眾人,下令說道。
“罪臣不敢欺瞞大王,賈文和此刻還在華陰縣,未渡河也。”
“賈詡雖獻計李郭二賊,卻僅為自保,那時傳聞王公將誅殺涼州將軍校尉,因此不再赦免。”
“賈文和進長安後,便斡旋力保天子與公卿大臣,此刻李郭等人西逃,也是文和所傳……大王,賈詡已將功折過,還望重輕發落。”
段煨思索了少頃,最後還是咬牙為賈詡求情,畢竟此人先前將功勞都讓給了他,是他忍不住壓力背信棄義,不管怎麼說,還是要為對方說句好話。
“在華陰沒有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