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四年(201)孟春正月十一日,朝廷在與匈奴互通書信,對方始終以放牧牛羊為說辭,裝聾作啞,推三阻四般不欲前來晉陽城。
徵南將軍張遼、徵北將軍呂布、西河太守李典、雁門太守牽招、幷州刺史毛玠皆上書天子。
言道:“匈奴部落百年前露宿漠北荒野,每逢嚴寒,則土地凍裂,草木零落,牧民或凍斃於草原,聞之可為酸鼻,漢家仁惠愛下,不忍匈奴生民暴骨荒野,故復賜書單于,使其遷移幷州數郡。”
“今匈奴受漢家恩惠久矣,部落諸王更相抄盜,以力為雄,不思報答,陛下中興以來,威臨天下,開日月之明,運獨斷之慮,恩寵隆異於萬族,賜蠻夷以進太學,漢家興盛至此,未見有如此仁德施布,然匈奴諸王仍懷禽獸之心,無力感恩。”
“易經有言:萬物須雷而解,當雷不雷,太陽弱也,今蒙氣不除,則其效也,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雷者號令,當生而殺,挽弩拔刃,雷聲乃發。”
“眾臣撫鳴劍抵掌,只求擒獲匈奴諸王,問罪於階下。”
劉備見幷州官吏請戰心切,也沒有去阻止,隨即讓大臣奏疏出擊匈奴的必要性。
明面磨磨蹭蹭迷惑匈奴,暗地調動騎兵北上抵達雁門郡原平縣。
就在這時,雒陽與關中群臣皆言匈奴親漢單于呼廚泉降漢室久矣,匈奴諸王數召不往,視為叛漢可擊之。
於是劉備立馬傳詔天下各州及蠻夷首領,此非剿滅匈奴,乃討亂之戰,膽敢有塞外蠻夷出兵參其中,則為漢家之敵。
就算逃脫萬里之外,大漢也必將追擊而至,斬其頭顱而歸。
當漢室殺氣騰騰的警告傳到了鮮卑步度根與軻比能的牙帳內,使許多吵著響應匈奴諸王攻漢土的鮮卑大人們,立馬就噤如寒蟬。
他們還想以此威脅漢家,若不連年給予“歲賜”之物,便聯合鮮卑各部與烏桓、匈奴侵犯漢地,還能讓各部落結成草原同盟,以此抗衡愈發強盛的大漢。
那時這些歲賜,還能從上而下層層賜予,分至各部落豪長,使各地牧民更能抵禦寒冷的天災,而提出此策略的可汗,還能獲得牧民的愛戴,更容易一統漠南。
見漢家如此措辭嚴厲,望著詔書上的天子印璽,懂得利害關係的漢人幕僚,無不皺眉拱手道:“天子詔書送至,代表漢家顏面,若可汗撕毀此詔書,跟誅殺持節旄的漢使,沒有什麼區別,乃表態與大漢不死不休。”
“如今公羊學派盛行於雒陽,漢家必定上下一心,囤積糧草與軍械,只為破胡,以報羞辱之仇。”
此話一出,哪還有鮮卑人敢發聲。
以大漢的實力,出兵草原想橫掃漠南或許還做不到,但就按著一個部落打,那誰都打不過。
別的不說,光熟悉草原的幽州突騎集結起來,就足夠讓大家的牧場水草欠收。
而且不僅要防漢軍出擊,還要防備鄰居捅刀子,搞不好也要學當年北匈奴一樣,往西遷移才能躲避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