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後,一支由十二人組成的精銳團隊在秘密機場集合,準備前往南太平洋。團隊包括林暮秋、蘇雨晴、兩名資深源士、三名海洋科學家、四名特種作戰人員和兩名技術專家。
龍辰沒有加入行動團隊,但在出發前給予了重要指導:“中樞不同於你之前遇到的任何設施。它是整個網路的核心,防禦系統會更加複雜和強大。最重要的是,不要嘗試完全啟用它——那可能引發全球性的能量波動。目標應該是獲取資訊並確保安全,而非控制。”
蘇雨晴,作為行動領導,進行了最後的簡報:“根據最新情報,收割者團隊已經開始行動,預計比我們早12到24小時到達目標區域。我們的任務是:一,阻止他們接觸或啟用中樞;二,獲取關鍵資訊,特別是關於龍脈網路完整結構和安全協議的資料;三,確保中樞繼續安全休眠。”
她強調安全和謹慎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場軍事行動,而是一場保護任務。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但準備應對可能的敵對行動。”
團隊乘坐一架改裝的長程運輸機,飛往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那裡,一艘偽裝成科研船的特殊船隻已經等待,將帶他們前往最終目的地。
飛行途中,林暮秋和蘇雨晴有機會私下交談,消除之前的一些誤會。
“我一直以為我們是在揹著局裡行動,”林暮秋說,“沒想到這也是計劃的一部分。”
蘇雨晴的表情介於無奈和理解之間:“這就是情報工作的本質。有時你不知道自己是棋手還是棋子。但重要的是目標一致——保護那些應該被保護的知識和力量。”
她看向窗外無盡的雲海:“我們即將面對的挑戰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危險的。中樞不僅是一個設施,它是整個古代文明知識庫的核心。它的力量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
林暮秋點頭,感受到責任的重量:“我會盡全力確保它不落入錯誤的手中。”
三天後,科研船抵達了目標海域——南太平洋的一片看似普通的深海區域。表面上風平浪靜,但深處隱藏著可能改變世界的古代秘密。
團隊立即部署了先進的海底探測裝置,同時派出兩架無人潛航器進行初步側面。蘇雨晴和海洋科學家們緊盯資料,尋找任何異常跡象。
“有發現!”一名科學家突然喊道,指向螢幕上的異常讀數,“海床下2300米處有大規模人造結構,直徑約5公里,形狀為同心環。能量讀數異常高,但模式穩定,似乎是休眠狀態。”
“收割者呢?”蘇雨晴立刻問道。
技術專家調整雷達和其他探測裝置:“檢測到另一艘船,位於我們東北方向約20海里。他們已經部署了潛水器,正在下潛。”
蘇雨晴做出迅速決斷:“我們沒有時間了。立即準備下潛,第一小組——林暮秋、我、兩名源士和一名海洋科學家。其餘人員留守船上,保持警戒和支援準備。”
團隊迅速穿戴特製的深海潛水裝備。這些裝備融合了現代科技和源力技術,能夠抵抗極端水壓,同時提供長時間的氧氣供應和通訊功能。
“記住,”蘇雨晴在下潛前對所有人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阻止收割者,獲取資訊,然後安全撤離。不要嘗試完全啟用或控制中樞,那可能引發無法預測的後果。”
林暮秋感到一陣緊張和興奮。他曾在高山之巔、地下洞穴中探索古代遺蹟,但從未嘗試過深海探險。這將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面對的可能是最重要、最強大的古代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