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清返回一週後,林暮秋收到了新的任務指令。這次不是外出探險,而是協助總部的研究團隊分析從“天池”帶回的晶體控制核心。這對他來說是個新挑戰——從實地行動轉為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方法。
天機局的研究設施位於總部地下深處,是一個高度保密的區域,即使大多數天機局成員也無權進入。林暮秋在嚴格的安檢後,被引導至一個被稱為“深層實驗室”的區域。
實驗室空間寬敞,分為多個獨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研究目的。中央是一個玻璃隔離的核心區,裡面設有先進的源力分析裝置和各種監測儀器。晶體被安置在一個特製的容器中,周圍環繞著複雜的儀器陣列。
“歡迎加入團隊,林暮秋,”一位中年女性向他伸出手,“我是李玉華,源力物理學專家,負責這次研究專案。”
李教授是國內頂尖的源力研究專家,曾參與多項重要發現。除她之外,研究團隊還包括兩名年輕的源士、一名古文字專家和多名技術支援人員。
“我們已經對晶體進行了初步掃描和分析,”李教授帶著林暮秋參觀設施時解釋,“確認它確實是一種資訊儲存裝置,內部的液態物質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記錄和處理資訊,類似一種古代計算機。”
她指向顯示屏上的複雜資料流“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讀取這些資訊。晶體設計有多層保護機制,只有特定的源力模式和序列才能啟用正確的讀取協議。”
林暮秋理解了自己的角色“所以需要我嘗試與它建立連線?”
“正是,”李教授點頭,“根據龍辰老師的建議,你對古代源力裝置有獨特的親和力,可能更容易找到正確的啟用方式。”
接下來的幾天,林暮秋與研究團隊一起,系統地嘗試各種方法與晶體互動。這是一項精細而耗費精力的工作,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源力控制精度。
每次嘗試,林暮秋都需要將自己的源力精確調整到特定頻率,然後嘗試不同的輸入序列。大多數嘗試都毫無反應,但偶爾會有微弱的回應——晶體內的液體形成特定圖案,或散發出特殊的能量波動。
第四天下午,一個突破性的發現讓整個團隊興奮不已。當林暮秋嘗試模擬自己在“天池”設施中感受到的特殊脈動模式時,晶體突然發出明亮的藍光,內部液體開始快速流動,形成複雜的螺旋狀結構。
“它啟用了!”李教授激動地宣佈,監測裝置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讀數。
林暮秋集中精力,保持與晶體的連線。隨著連線深入,他開始接收到一系列影像和資訊——不是透過視覺或聽覺,而是直接在腦海中形成的概念和理解。
這些資訊異常複雜,包含了關於龍脈網路的詳細描述、各節點的功能和位置、能量流動的規律、甚至操作和維護的方法。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資訊中還包含了一些關於古代文明的片段——他們如何發現和利用源力,如何建立全球性的能量網路,以及最終因何走向衰落。
資訊流持續了約十分鐘,然後逐漸減弱,晶體重新回到休眠狀態。當林暮秋終於斷開連線時,發現自己已經精疲力竭,渾身被汗水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