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裡迅的為與會的眾人辦理了出境手續,他們先去了香港,那裡也有一些好的安居專案,路其道作為專案總經理也被林強生派了出去,老頭高高興興的隨著大部隊飛去了香港,讓蕭珍好一頓嘮叨。
轉天,林強生來到了寶山郊區的大場鎮,這裡有一座大場試飛場,上.海飛機制造廠在場裡設有廠房,這裡曾經生產過運1運輸機,而現在則在進行著架麥道82的總裝工作。
曾擔任麥道公司總工程師,中美麥道82專案的美方負責人張鎮中,還有市航辦的副主任蔣祖,一起接待了他。
年張鎮中31歲進入麥道公司,後擔任公司高階管理人員,他是中美麥道82的牽頭人,也是美方派來的專案總工程師。
原來,林強生向何書記提出了參觀麥道82的製造基地,於是才有了這樣的安排,東星航空工業公司的楊萬立等人也隨其前來一起參觀。
林強生隨著他們走進了龐大的工程,映入眼簾的是一架巨大的半成品飛機,工人們正在上面忙碌。遠處停有兩架巨大的飛機和一架大飛機半成品,蔣祖介紹那就是運1。
“1號機和2號機都經過了試飛,但是沒等把3號機組裝完成專案就下馬了,3號機只完成了6。”蔣祖說道。
林強生感嘆說道“我們自己的大飛機技術還是落後了些。”
他好奇的向張鎮中問道“張先生,你當初是怎麼想要把麥道82拿到中國來生產的?”
張震中說道“還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當然也有我們麥道的高層早就有意和中國合作。我記得那是1975年,當時麥道的老闆要我探討與中方的合作,我們成立了中國問題研究小組,但是隻開了一次會議,那次並沒有形成什麼方案。79年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美國,我們突然接到了一份通知,中方有意同我們在大飛機專案上合作。當時麥道董事會都嚇了一跳,因為美國有規定,像麥道公司這樣軍工企業,是不能與中國合作的。再加上當時的麥道總裁是中美關係促進會主席,他也很希望雙方在飛機上有所突破。我們也知道中美馬上就會建交,合作的可能性很大。就這樣,從79年接觸到85年才簽訂合作生產麥道82貿易協議,過了這麼多年專案總算達成了。”
“哦,原來中間有這麼複雜的一段歷史,雙方早就開始接觸了。”林強生這次恍然大悟,國內早就有意和麥道合作了。
張鎮中點頭說道“我們把總裝線搬到了上.海,我研究過,麥道82在中國生產,僅透過降低加工成本就可以使飛機成本降低12,這顯然是非常大的收益,一般來說能飛機制造能夠降低5就非常可觀了。更主要的是透過合作,麥道就等於先於波音和空客在中國找到了一個長期的合作伙伴。我把這個報告了董事會,董事會聽到有12的收益都很興奮,認為就是隻有5也一定要做,於是這個事情就這麼定下來的。”
市航辦副主任蔣祖也在一旁,之所以這麼重視林強生也是因為何書記親自打了招呼。
他對林強生說道“生產麥道82對中國也是有益的,完全不是外界批評的那樣,說我們放棄了自己的大飛機專案,相反我認為把麥道82搞好,是有益於中國的大飛機工業的。
林先生你應該知道,我們上飛製造了運1,本身就有製造大飛機的基礎,但我們還是離著國際先進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生產麥道82會讓我們把這個差距縮小,這個意義很大!”
林強生點了點頭“這個我理解,運1雖然取得了很多技術成果,但根本不是按照國際標準製造的,這就是差距。如果想要我們的飛機擠進國際市場,就必須達到世界標準。”
張震中驚奇的看著他,漸漸露出了笑容,說道“不錯,林先生說得對。實際上我來之前並不知道上飛有運1,來了之後才得知上飛搞了大飛機,看過之後我覺得你們非常了不起,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設計製造出技術水平不差的飛機來!”
他苦笑了一聲“我知道國內有一些人批評是我阻擋了運1,甚至說是我遏制了中國大飛機的展,但其實我此前並不知道這個專案,如何能說是我有意針對運1!”
林強生見張震中有些激動,連忙說道“張先生,你為中國做了一件大好事,把麥道82這種先進的飛機引進來,增強了中國的技術,某些人說那些話完全是不負責任,不瞭解內情。”
“對啊,那些人的話何必當真,他們不知道國際先進水平是怎麼樣的。只有真正接觸了麥道82才能瞭解我們的落後,透過麥道專案我們瞭解了世界先進航空的技術和管理,為中國展航空事業開啟了一道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