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後,國內的航線上飛的都是波音、空客機型,上飛航發廠的廠長接受記者採訪,他充滿悲觀情緒的說道“我們以後再也不搞航空發動機了,再不碰航發了!”
這一世,林強生當然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向航發廠投入了100萬元的啟動資金,後續資金也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張龍根則重新召集起了一支科研隊伍,儘管沒有當初研究渦扇8專案時期那麼強大。但是這個舉措無疑是好的,向外界釋放了一個訊號,讓很多曾經從事過渦扇8專案的專家設計人員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這些人或直接來廠詢問或者是打電話寫信溝通,透過各種方式打聽到了航發廠重新開啟了研究專案,張龍根廠長向他們拍胸脯保證已經拿到了經費,很多人紛紛主動的回廠報道。
航發廠的動作也讓曾經參加過運10專案的各家單位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找到張龍根詢問原委,然後又找到了林強生這裡來。
東星航空工業公司也在上.海建立了辦公室,楊萬立聘請了眾多單位的技術人員,聯合多家企業,對麥道82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辦公室還聘請了擔任過運10的總體設計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擔任顧問,這位現在正負責起草中國第一部適航標準,負責中國第一架獲得歐美適航證的“運12飛機”的相關適航技術審定工作。
市裡看到了林強生在運作麥道82的技術吸收工作,何潤青書記主動的把他找了過來,向他了解了一番情況然後說道“小林,你對麥道82的技術吸收有多大把握,這個工程什麼時候能夠完成?”
林強生肯定的說道“我們規劃這個工程分5年完成,吸收麥道82的技術應該是沒有難度的,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先給了書記一顆定心丸,讓他心裡有個底。
何潤青十分關注大飛機專案,運10專案的下馬他就非常遺憾,聽到林強生這麼說心裡當然高興。
接著,林強生繼續說道“麥道公司中國專案總經理張鎮中,把這款飛機的百萬份技術資料都拿到了國內,這是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這次機會。如果沒有人研究那就太可惜了,現在這個工作由我們東星來做,我已向航空工業部保證將投入1億美金運作這個專案!
當然我是希望越快越好,但我也有這個耐心,5年的時間摸清楚麥道82,應該是沒有問題,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一定能夠生產出自主的民用大飛機!”
何潤青笑道“好啊,你有這個耐心、信心就很是難得了。你說得對,中國是不缺人才的,我們能夠製造出運10,那麼麥道82也應該是可以造出來的,只是你們一定要向國外先進技術看齊,不要走運10的老路!”
林強生重重的點頭說道“麥道公司把自己的技術標準都帶來了,而且張鎮中先生還聘請了美國適航標準起草人來華工作,這個機會我們會好好把握,充分向人家請教學習,把人家的先進模式借鑑過來!”
何潤青連連點頭,他猶豫了一下說道“小林啊,你有沒有考慮過在上.海建立一家航空類相關公司,你們現在已經把曾經參與過運10專案的大部分企業聯合了起來,你有沒有想法,把這些企業真正的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家有實力的企業?”
林強生驚訝的問道“我能夠收購這些企業嗎?”
何書記搖頭道“我是說把這些企業裡與航空相關的資產拿出來,與東星集團組成一家合資公司。”
林強生說道“可是像上飛研究所、航發廠、航空機械廠,這些單位都是屬於上飛所有,不可能加入我的公司吧?”
何潤青點了點頭“這個你不用擔心,這些企業可以把部分資產拿出來,與你們組成一家合資公司。中央有把民機拿出來和外資搞的想法,充分利用外資的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這樣既能引進技術又能帶動企業的發展,我覺得是可行的!”
林強生點了點頭,他也清楚這些企業的情況,那是非常困難,比如航發廠就需要依靠生產鋼製浴缸和英文打字機來養活工人。
很多國有航空企業都在進行艱難的轉型,向民品發展,但是賺錢的沒有幾個。國有企業人員眾多技術落後,面對每天龐大的支出,只能靠拆東牆補西牆勉強維持,尤其是運10專案的下馬更是雪上加霜,像航空機械廠這樣的企業就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