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生有些耐心但他也很容易被一些情緒所影響。就比如現在國內約束在企業頭上的條條框框,什麼配額啊什麼照顧各方的需要啊!
林強生開始想和大慶油田的下屬幾個油田合資成立一家股份制石油石化企業,但國家對這石油資源方面的合作存有顧慮。
大慶油田是國內唯一一個能夠每年穩產5000萬噸石油的企業,每年創造的外匯位居國內第一。無論是掌控能源還是穩定創匯又或是照顧睦鄰友好,都不可能把它拿出來和外商合資的。國家卻又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參與東星集團的合資企業,又不肯出油田又沒錢,主管機構和上層領導一時陷入到了兩難境地!
林強生心中其實還另有算盤,他知道中國在七八十年代大量的用石油出口創匯,大慶油田大搞連年增產猛力出口。
現在的中國還處於擺脫了貧油國帽子的興奮情緒中,覺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連大自然都能征服!
這其中大慶油田出力最多。每年5000萬噸石油大部分用於出口,竟然連續幹了20年真可謂功不可沒!
但在九十年代初期,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用油量逐年增加,到那時的中國就會從一個石油出口國迅速的變為一個石油淨進口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們的石油產量沒有趕上經濟增長沒有趕上石油需求量的原因,但更多原因卻是以大慶油田為首的中國石油行業為了出口創匯盲目進行擴產揮霍了本該細水長流的不可再生資源,傷了中國石油的元氣!
這些油企年年拔產量大搞計劃外任務每年都要保增長促產量,中國也沒有像國外一樣有計劃的進行石油戰略儲備,對石油行業盲目樂觀,對可持續發展視而不見全行業一起大量的消耗破壞。拿寶貴的用石油換來的外匯。換了洗衣機生產線,換了一百多條過時的電視機生產線,給了一些人出國的機會,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海歸”,這些人大多是公款出國留學,他們拿著國家用不可再生資源換回來的外匯學成之後最後大部分人留在了國外!
從中央到地方到這些石油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們缺乏長遠眼光,破壞資源消耗式生產不顧未來沒有大局觀,要知道西方在經歷過兩輪石油危機後都普遍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制度。
林強生也想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基地,加之東星準備建立的石油石化企業的現實需要,他打算頭三年每年向大慶油田採購500萬噸石油,以後逐年增加到每年1000萬噸。
但現在卻遇到了個嚴峻的情況,大慶每年向國內輸出石油還不到1000萬噸,一下子減少一大半,大慶油田不能接受國家也不能接受!
想到這裡林強生搖了搖頭,連日來看到的大型煉油廠大型石化基地而振奮的心情降低了幾分。
看到這個年輕的外商臉上的神情,油田的幾位領導人以為林強生對自產的裝置不太滿意,於是萬春鵬鏗鏘有力的說道“我們的石化機械裝置經得起考驗,我可以說我們很多裝置並不差於國外,林先生可以組織外國專家對我們的裝置進行全方面檢測,我對油田自產的機械裝置有信心!”
萬春鵬話落也贏得了在場其他油田人的聲援和支援,林強生點頭大度的說道“檢測肯定是要的, 雖然你們對自己的東西有感情但是如果萬一裝置不合格也不要有所隱瞞,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繼續努力就是了!”(。)
喜歡工業民科請大家收藏:()工業民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