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入比鄰克膜層的約瑟夫等外太空探險隊員,藉助無人機的優點,幾徑受挫,最後還是成功的把快子傳物系統安置到了比鄰系殼膜層。
隨即,柯伊伯太空總局決定設立比鄰系內太空探險隊,考慮約瑟夫從柯伊伯內太空分局調入外太空探險隊的,所以決定讓約瑟夫擔任比鄰系內太空探險隊隊長。
這下把約瑟夫樂壞了,他要學學安東尼,到內太空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衝擊比鄰星,突進比鄰星內太空。
“比鄰星是紅矮星,其情況與安東尼所衝入的太陽不同,”姜天成說:“紅矮星體積遠比太陽小,其內部結構可能與太陽不同,我們想學安東尼,我看成功的希望不大。”
“我倒是不怎麼同意現代人的觀點,恆星的光線的強弱與顏色的紅黃白,只能表明其內部熱核反應的元素不同而已。
比鄰星雖小,但其內部結構也應與太陽與太陽系殼膜層差不多吧。不可能全是洶洶燃燒的外表與提供能源的核心。”約瑟夫說:“恆星要麼是發生爆炸而解體為星雲,要麼是能源耗盡而熄滅並收縮成行星一類天體。至於中子星,黑洞類天體,只能是物質的收宿與膨脹無限延伸的結果。
當一個質量巨大的物質收宿到人類感官的感覺範圍之外,但他的質量仍與其巨大時的一樣,那會是什麼樣的概念?如它突然開始膨脹,難道一點資訊都不發麼?從無到有,也是對人的感官的一種強烈的刺激。只談物質,不提感官效應,其實也很片面。”
“你快成理論家了,可惜沒著書立說。”姜天成“笑”著說。
“紅矮星體積與質量都很小,卻也能讓較大的行星圍著它轉,這說明什麼呢?我估計它只能是一個起著“齒輪效應”的天體而已。
其實它只是一個天體的核,而由此構成的星系,才是它的整體。其中的行星、衛星之類,全是這個殼內的物質。
不管其中的行星體積多大,也必般繞其核執行。因而,我們進入比鄰星內太空,只不過是進入其核內空間罷了。沒什麼奇怪的。”約瑟夫說。
“那我們下一步怎麼辦呢?”
“我們先把比鄰星周邊的行星弄清楚,然後再考慮進入比鄰星內太空吧。”
“也好,這顆恆星的光線太弱,其系內天體肉眼較難觀測到,用光電觀測,其附近未發現有行星的蹤跡,遠處的,沒法觀測,只能用射電探測器來搜尋。”姜天成用光電探測儀掃視了一陣後說。
“這個恆星只能是其星系的核,空間距離太小,估計沒多少恆星存在。”
“從我們柯伊伯帶觀測,這顆恆星應是三合星,其餘兩個星與太陽差不多,我們應去另兩顆星上探索。”
“那只是視覺效應而已,南門二那兩顆星,其實和太陽一樣,與比鄰星沒多少關係。只不過其中一個與比鄰系外殼有一個觸點罷了。
我們要進入這所謂“三合星”的另兩顆星內太空,還得去比鄰星與南門二b星的殼膜接觸處去擺飛球陣,那樣更難。”約瑟夫說。
“你的觀點應該是對的。“姜天成表示認同約瑟夫的看法:”看來,我們的周圍世界充滿假象,就象地球古代人誤以為太陽繞地球轉一樣,透過直觀,往往產生錯覺,三合星,其實相互之間沒多少關聯,南門二那兩顆恆星,應是一對雙星,
其中一顆因與比鄰星有觸點而在比鄰系殼膜上轉小圈漂移,給人造成三星繞一點的三合星的錯覺而已。比鄰系殼膜與與太陽系殼膜同樣有一個觸點。”
“這個比鄰星,個子不大,能力不小啊。”約瑟夫“笑”了:”它竟讓這麼多大佬們”圍“這自己轉“
”這種錯覺,只能是因人類只看其核而不看其殼造成。只因它們的殼是透光的,因從大尺度宇宙尺度來看,其殼膜也是一種薄薄的東西,就是射電望遠鏡也難發現。“
”你說得不錯,“約瑟夫說:”李明山曾告訴我,地球上的中國人中有一句名言,叫天涯若比鄰。天涯太遠,但也象鄰居一樣,只是,這個鄰居與真正的鄰居不同,充滿未知數,其真面目,只能是先從猜測開始,後用實踐來證實。
沒別的辦法。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三合星,其實與比鄰星沒多少關係。比鄰,只能是因視覺上的錯覺而已,它們相互間沒多少關聯。如從太陽系外的另一個行星上看,那比鄰星有可能與太陽與南門二星一起,被視為四合星呢。“
返回柯伊伯唐人樂園後,魏康順一直對這種天低地狹的環境很不舒服,但在這種漆黑的空間內建立的頂部有仿自然光設計的小太陽的幾百米大的空間,也是他們這群唐人賴以生存的環境。
雖我他們都希望回自己的地球,但那裡卻難進入。現代人的身份證明,都轉為電子化,而且每個人都唯一,根本沒法以前那樣用紙質造的證明一樣好辦。如硬去,在那裡當黑人實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