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出來的意境遠遠高於她即興得的一首詩,以致明鸞聽罷心中十分想結交此人。
她甚至有種感覺,此人就是那晚在東都洛水上遇到的吹笛人。
但她還是壓抑住了念頭。
“他收錢了嗎?”
一直盯著那道士動向的遠黛點頭答道:“收了,還立刻收了攤到隔壁檔口吃肉湯呢。”
明鸞覺得他更有趣了。
江湖上不缺故弄玄虛的人,一般碰到此等情況不收銀錢才對,藉機結交主家,此人倒非常有煙火氣。
“他多大年紀呀?”
遠黛皺眉,伸著脖子使勁看,搖頭說:“看不清,他白衫布衣,外頭罩了件緇衣半臂,頭髮黑黑的,帶著斗笠,還挎著柄劍。”
雁鸞見明鸞追問個沒完,便說:“你也太在意男女大防了,既然感興趣,何不叫他上來,他又不知道你是誰。”
遊歷江湖的意趣不就在於結交有意思的人,經歷有意思的事麼。
明鸞正猶豫,遠黛突然說:“哎,他牽著驢走了,要是再不請他上來就來不及了。”
“算了,他既走了,那就是沒相識的緣分。”
轉頭問道:“當地可有哪些來得及去的景勝?”
隨從早就跟店家打探好了,聽郡主一問,便回答道:“不知娘娘是想遊河還是看市井煙火?”
雁鸞不服水路,她回絕道:“總是游水也沒什麼新意,方才乘車過來也見了市井煙火,可還有其他的?”
“小人聽店家說,往北乘車約半個時辰,有一處喚作閒情軒的茶社,那裡常年聚集許多文人,一起吟詩、作賦、鬥琴。”
“早聽聞河南出才子,去見識見識也好。”
這個茶社還真勾起了她的興致。
……
到閒情軒時已是下午,裡面氣氛正盛,竟誰也沒太注意她們。
而且閒情軒慕名而來者不計其數,有遊歷至此長見識的,也有想在此博個名聲的,更有人在此想結交一些有名望的儒林文人。
這閒情軒分三層,與京中的千盞樓格局十分相似,只不過千盞樓是酒樓,這裡賣茶為主。
中央有一臺,只二層設了雅閣。
一層此時已圍了不少人,站不下的便順著樓梯站,直排到三樓去,只是不如樓下看得清楚。
二樓的雅閣尚有空餘,隨從付了銀子,立刻有人引著她們往最好的一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