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明之朔風疾> 第488章 後記(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88章 後記(下) (1 / 2)

共和二十六年西曆1670年),崔二定在大同聖彼得大教堂就任東亞教區樞機主教,這是羅馬教廷首次任命非歐羅巴人為紅衣主教,也是東亞聯邦一大盛事,喇嘛教、回教、新教領袖不約而同前來祝賀,就職儀式上出現奇特場景,各教信眾數萬人與崔二定同聲高唱聖歌讚美上帝——《共和報》發表文章稱:保護私產、公民制度以及美好的宗教是自由國家的三大基石,崔神父就任樞機主教表明聯邦政府努力營造的“一個上帝、不同表述”前提下各教同存共榮的局面形成,各大報帖爭相轉載這篇文章。

共和二十八年西曆1672年),英格蘭艦隊突襲荷蘭商船隊,法蘭西隨後從陸地入侵荷蘭,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新任荷蘭執政威廉三世挑起保衛國家的重擔,率領人民勇敢地抵抗侵略,李榆結束對歐羅巴諸國訪問正從莫斯科趕往喀山,途中得到急報迅速轉道阿姆斯特丹協助年輕的執政指揮戰爭,同時,聯邦海軍提督藤原俊也率領正在荷蘭沿海巡航的聯合艦隊增援盟友,東亞聯邦與荷蘭共和國再次並肩戰鬥。

荷蘭海軍依舊強悍, 65歲的老將德奈特指揮荷蘭艦隊取得特賽爾海戰勝利,將英格蘭艦隊打得大敗而逃,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聯邦海軍也在諾曼底沿海殲滅法蘭西艦隊。東亞聯邦與荷蘭海軍控制住制海權,但荷蘭民兵擋不住強大法蘭西陸軍,一敗再敗逐漸退到阿姆斯特丹,戰爭進行到第二年,威廉親王被迫下令掘開荷蘭人世代賴以生息的穆依登海堤,用滔滔海水逼退法軍,荷蘭終於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太大,從此開始走向衰敗。

李榆目睹一片廢墟哀痛不已,向盟友伸出援助之手,寫信給聯邦議院商務委員會建議向荷蘭提供緊急貸款,還同意收留無家可歸的荷蘭難民——戰爭勝利三個月後,威廉三世帶領荷蘭人民灑淚送別李榆和聯合艦隊,以及隨船前往東亞聯邦謀生的三萬多同胞。

共和二十九年西曆1673年),吳三桂長子、雲南礦業公司大老闆吳應熊在上海酒後殺人被捕,審訊中洩露其與聯邦高層關係深厚,因為涉及聯邦政府官員,上海地方巡檢局迅速將案情上報。聯邦內務部長於成龍接到報告後下令巡檢司傳喚正在大同談生意的吳三桂小妾、雲南珠寶公司老闆陳圓圓,女人膽子小,很老實交代了知道的情況,案情真相大白——聯邦政府多名在任自由黨官員徇私舞弊,不僅與吳三桂家族合作在雲南開礦、建廠、修路,以極低的工錢甚至無償徵調勞力殘酷壓榨雲南人民,還為吳氏家族向聯邦境內轉移財產及其他非法之舉竭盡包庇之能事。

于成龍向議院報告:現已查明吳三桂及其兒子、女婿在多個銀鈔行開設賬號存入鉅額錢財,同時還走私進口我國生產的機床、銃炮、軍械等違禁物品,這種情況也存在於廣西、廣東和福建。報告最後寫道,南方諸省以低廉的工錢蠶食我國產業,以隨意發行的銅鈔套取我國亞元,以商業利益腐蝕我國官員,其不斷擴充軍備已遠遠超過自衛目的,毫無疑問對東亞聯邦構成實質性威脅——吳三桂等人表示友好的同時卻在其境內大肆煽動百姓反對大同,議員們對此早就存有戒心,聽完報告群情激奮,眾議院緊急組成了獨立調查委員,參議院也開始啟動對自由黨政府的彈劾程式。

訊息傳出,《共和報》、《公民報》同時發表文章批評自由黨政府有向中國曆代王朝轉化的趨勢,如果任其繼續執政,東亞聯邦必將成為腐敗分子的天堂,聯邦公民對自由黨的指責聲隨之鵲起。這一年恰逢大選,公民黨合併了聯邦黨更加壯大,趁勢發起挑戰,一舉擊敗執政將近三十年的自由黨,首次獲得議院多數席位,黨首張之耀順利當選聯邦總理政務。前任總理政務、自由黨黨首孫枝蔚承認失敗,在《自由報》上發表文章稱自由黨是個光榮的政黨,承蒙人民信任得以長期執政,但某些人唯利是圖的行為令人作嘔,導致本次大選失利,這是自由黨歷史上最恥辱的一頁,本黨將堅決清除涉案黨員,並且深刻反省以圖重新振作。

張之耀上任第一件事向議院提出議案:對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等獨裁治下之地方實行經濟制裁,禁止聯邦商社或公民與其通商貿易及資金往來;今後擔任聯邦官員者每年均須主動申報財產,凡無法證明來源合法之財產均視為不正當利益——議院以絕對多數表決透過了這兩項議案。

共和三十年西曆1674年),吳三桂被經濟制裁逼得狗急跳牆,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聯絡廣西的孫延齡、廣東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起兵北伐。聯邦內地幾十年沒打仗,常備軍不足十萬,地方僅有少量防軍守衛,開戰之初連連失利,南軍順利攻入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沿途軍民懷念故明者為數不少,稍作抵抗後便平靜地選擇了投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吳三桂自以為得勢,下令恢復明制解散議會,向各地派官徵兵徵糧,卻不料此令一出激起強烈反抗——淪陷區官民未必在意東亞聯邦,但絕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利,一旦看清暴政嘴臉,毫不猶豫就拿起武器戰鬥,南軍無糧可取、無兵可徵,還遭到民兵不斷襲擾,十月中,攻打岳陽慘敗,從此無力北進。南軍進攻止步給了聯邦政府動員預備兵和調動軍隊的時間,次年初,成都提督張勇、武昌提督嶽樂、南京提督圖海率軍發起反攻,日喀則提督桑吉也出兵威脅雲南,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共和三十二年西曆1676年)二月,領大都督府事、左都督哈達裡趕到武昌,指揮八個鎮攻入湖南牽制南軍主力,三月,西征軍提督阿達海趕到重慶,指揮從羅剎國回援的四個鎮協同張勇收復四川全境,隨後又攻入貴州,與桑吉夾擊雲南,大都督府右都督李定國趕到臺灣共和城,指揮從遼東、日本、朝鮮、琉球趕來的八個鎮在泉州登陸,橫掃福建、廣東、廣西三省,耿精忠、尚之信、孫延齡戰敗投降——聯邦軍隊攻勢如潮,吳三桂自感末日來臨,在衡州自立為大周皇帝,隨後撤軍返回雲南,當年八月死於昆明,其孫吳世璠獻城投降,同夥方光琛、夏國相等自殺,大周王朝灰飛煙滅,南方諸省如熟透的果子落入東亞聯邦手中。

共和四十五年西曆1689年),英格蘭人民趕走信仰天主教的國王詹姆斯二世,議會決定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公主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共同擔任英格蘭國王,東亞聯邦迅速向威廉三世和英格蘭議會致信祝賀,稱讚這是一場偉大的“光榮革命”,兩國迎來改善關係的最佳機會。

同年,羅剎國發生內亂,彼得沙皇軟禁了代表保守勢力的姐姐索菲婭公主,頒佈詔令改革舊制,喀山總督李暄聞訊後命令駐羅剎國通商大使索額圖逼迫彼得交出索菲婭公主,理由是天可汗皇帝訪問羅剎國時曾經收她做義女,如今受到不公正對待,東亞聯邦必須保護她的安全,彼得恨得要命卻不敢不聽話,索菲亞公主很快獲釋前往大同。

共和四十七年西曆1691年),東亞聯邦與英格蘭王國、荷蘭共和國、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在上海簽訂《同盟條約》,條約確認英格蘭王國具有不可侵犯的海洋權利,英格蘭承諾尊重並保護東亞聯邦、荷蘭共和國的海上權利,四國永結友好互不相犯,共同維護歐亞大陸的安全與穩定,盟約一方如果遭受外來武力威脅或入侵,其他各國有出兵保護的義務。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東亞聯邦從此與英格蘭並駕齊驅於廣闊海洋、聯手稱雄於歐亞大陸,友好同盟關係長期維繫,還共同孕育出另一個強大的自由國家——北美聯邦,不過兩國為保護盟友不得不對歐羅巴大陸採取均勢戰略,因此背上沉重負擔,以後數百年間先後與企圖稱霸歐羅巴的法蘭西、羅剎、德意志等國開戰,荷蘭人反而心安理得過上小國寡民的幸福生活,波蘭也因為這份《上海盟約》幾次奇蹟般復國。

這時的荷蘭盡顯頹勢,被迫將海上霸權拱手讓給突飛猛進的英格蘭,能得到兩大強國的保護也算心滿意足,上海和議結束後又迅速在天津與東亞聯邦外務部商議放棄在聯合亞細亞公司、聯合歐羅巴公司和聯合阿美利加公司的股份以衝抵歷年所欠的貸款和軍費債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