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得隔壁經過一陣吵吵嚷嚷之後,有一個人在大聲向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
“伯道兄只知道宋仁宗獲得了士民們的稱讚和尊崇,可曾想過他的過失之處。仁慈若對於普通人和官員來說是件大好事,是難得的高尚品德。可對於一個大宋皇帝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好得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那個被稱為伯道兄的人明顯感到一陣錯愕難解,過了好一陣後,才向之前那人詢問道:“孟堅賢弟請明言一二,言有些聽不明白。”
之前那人侃侃而談道:“比如說宋仁宗愛民善待百姓這是好的一面,可他對百官太過於仁義了,竟然允許包拯大肆的對他大吼大叫,連唾沫星子都噴到臉上而不惱怒,這哪兒還有一絲帝王尊嚴?換了別人如此對待我,山先揍他一頓叫他知道為人必須有禮貌,再與他理論是非真假。”
那叫伯道兄的自然是董言董伯道,與他爭論的是孫山孫孟堅。
張升和孫全以及方威三人陪坐在下首,自顧自的吃菜喝酒,根本不參加二人的爭辨。
孫山明顯有點喝多了,言辭間對眾人尊崇的宋仁宗趙禎頗有些不滿,一直糾纏著“帝王是否需要太過於仁慈?”,與董言爭論著。
“在宋仁宗的縱容下,宋朝百官逐漸形成改革和守舊兩大政黨,互相彈劾互相傾壓,到了宋神宗時更為變本加利,形成新舊黨派爭鬥不休。雖說北宋覆滅,也有宋徽宗父子的無能及軍隊的衰弱問題,也與宋仁宗當初放縱黨爭有極大的關係。”
孫山越說越覺得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再加上酒勁上湧,沒有了往日的百般忌諱,如同在後世論壇上大放厥詞。
“人無完人啊,若趙禎的性情再強硬一些,宋朝官員們也不會那麼放肆,更不會形成後面的新舊黨派傾壓,眾人都將精力放在內鬥上,哪裡還有心思治理國家,才導致北宋滅亡。”
董言見他越說越放肆,擔心孫山將話題轉移到大明當下,這裡可是大明京都,錦衣衛和東廠緹騎幾乎無孔不入,會對他們二人帶來極大的麻煩。
“孟堅賢弟,咱們不談論前朝之事。來、來、來,大家一起喝幾杯,天色也不早了,用些飯菜後該回去了。”
孫山的談興正旺,哪裡肯放下話題,稍為停歇一陣後,又接著說起北宋的往事。
“伯道兄,依我看來啊,我最為看重宋太祖趙匡胤,此人有情有義,對待大宋百姓也極好,雖說文才不揚,可治國治軍都極有能力,比他那操蛋的二弟趙匡義強了不知多少倍。依我看宋朝皇帝中,我最推崇宋太祖。”
朱厚照聽後也咧嘴一笑,這名士子的口味與自己有些相同啊,也和自己一樣對趙匡胤的為人極有好感。
侍衛首領想讓人將隔壁之人驅趕走,朱厚照揮揮手製止住他:“無妨,一些士子在談古爭辯,只是自己的一些真實想法,不礙事的,讓他們說一說吧,朕聽著挺順耳的。”
董言有些不贊同孫山的觀點,與他爭辯著:“那杯酒釋兵權之策也是趙匡胤所為,要不然也不會形成文強武弱,總不能都算到趙匡義的頭上吧?”
孫山明顯是有點醉了,聽後笑咪咪的一拍雙掌,又說出一番令董言驚詫不已的言論。
“伯道兄,在當時五代十國末期,已形成將驕的壞習慣,趙匡胤行那杯酒釋兵權之計正是妙策無疑。只是趙匡義在高梁河戰敗後,已在軍中將領們失去威信,便加大了行施重文偃武的政策,才使得大宋越來越瘠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