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明官場之名落孫山> 第132章 突變在瞬息之間(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2章 突變在瞬息之間(一) (1 / 2)

孫虎父子回來後,受到了馬家莊村民們的隆重歡迎,孫巖得知爺爺同意自己的婚事後,高興的向孫山連聲道謝。

就在孫家忙於操辦喜宴期間,從張廣發那裡孫山打探到自己差點遺忘掉的事情,江西寧王朱辰濠起兵謀反了。

第一任寧王和永樂皇帝朱棣交情甚厚,朱棣在起兵靖難之初,曾向當時的寧王許下承諾,大事成功後,與寧王御弟平分大明天下。

等到朱棣靖難成功坐穩江山後,不僅未與寧王平分天下,還將寧王的封地從邊疆重地改封到內地江西南昌城,並減免了寧王的護衛親軍數目。

看到朱棣果真是在行卸磨殺驢之計,而自己又正是那頭只會出苦力的小毛驢,寧王氣得雙牙緊咬,恨意叢生。

第一任寧王自此發下重誓,將來要像朱棣當年一樣起兵靖難,奪取朱棣的花花江山,方能解除他受到的欺騙之苦。

自此以後,歷任寧王都以此言為己任,一個個雄心勃勃,一心想奪取大明江山,自己登基為帝,以告慰先祖先宗。

現任寧王名叫朱辰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孫,在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襲封寧王。

朱辰濠也不例外,甚至是變本加利,尤其是看到朱厚照荒誕無行,還有廉王的不思進取,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一代明君。

寧王不光在南昌城內作威作福,還廣著爪牙走狗,收攬文武人才,蓄意舉旗謀反。

終於在正德十四年春末,寧王認為時機成熟,便在謀士李士實和幕僚劉養正的蠱惑下,高舉著“進京誅君側”的大旗,公開起兵造反。

由於歷代寧王在江西境內經營多年,是以他一舉旗造反,便聲勢浩大,連連攻城掠地,所經過的府縣俱被收入寧王麾下。

大明天子正德皇帝得知寧王造反後,不憂反喜,不顧及眾文武大臣的勸諫,決定御駕親征。

訊息逐漸傳揚開來,有許多不得志的人便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舉旗響應,其中不乏有土匪、山賊、盜寇等加入其中。

也有明智之人已經看出寧王屢出昏招,此番必敗的苗頭,正在積極準備著為自己謀取一條生路。

鎮江府轄區內的一條長江支流水寨內,劉英端坐在首位右側,左側則是腿稍有些瘸的宋惕。

在他們夫妻二人的對面,則是寧王親信幕僚劉養正的義子劉鎮,以及他帶來的文武將領,東西兩側則是劉英和宋惕這些年收伏的親信將領。

如今劉英正在和劉鎮為了出不出兵襲擾大明官軍,而一直爭執不下,並且矛盾重重,短時間內難以談成。

宋惕不忍心看到妻子被劉鎮一再呵斥威嚇,便主動站起身來,為劉英撐腰打氣。

“兄長所言差矣,英兒和我受軍師李公的調遣,在此水寨秘密集結水軍,作為主公攻打南京時的暗棋,本來就是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伏兵。如今主公率領大軍早已迴歸南昌城堅守不戰,兄長執意要我夫妻二人去攻打南京城,實在是強人所難。”

劉英見夫君迴護自己,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也感到十分甜蜜,又看到劉鎮一臉怒氣沖天的模樣,便板起臉色詰問劉鎮。

“且不說南京城內防守森嚴,城防幾如銅牆鐵壁,就是城外戒嚴的幾萬水軍,就憑我等僅僅二千水軍,且不諳攻城之戰,豈不是羊入虎口?”

劉英用力一拍桌案,大聲做出最後決斷:“不去,此去非但建不了功勞,還要將眾兄弟的性命全搭上,送與敵軍將領請功領賞,反正我不同意出兵攻打南京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