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著新娘子和嫁妝,一路上吹吹打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熱鬧鬧的來到了馬家莊。
有幾個有身份又有族中地位的老漢和老婦便過來清點嫁妝的具體數目,並由縣衙的小吏當場驗證無誤後,並記錄在檔。
然後將文書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縣衙內儲存,一份交由新娘的送嫁者帶回,轉交於新娘的父母等直系親屬,一份由新郎的親人儲存下來。
此種方法是大明律法中明文規定的陪嫁之律,也是在明文保護女子們的私有財產。
這些受保護的女子財產僅僅指的是正妻和平妻,至於妾和媵是沒有資格受到大明律法保護的。
戲文中常說的男女相悅私奔成親者,依據“私奔者為妾”的規定,此類女子也無有權利擁有掌控自己私有財產。
若正妻和平妻以後育有子女,她們帶來的嫁妝便由她的親生子女繼承。
若她們沒有生育子女者,可將族人之子收為嗣子,陪嫁的財產最終歸嗣子繼承,也由嗣子奉養終生,死後一年四季祭祀都由嗣子承擔,嗣子幾同於親生兒子。
若妻室英年早亡,夫婿又續娶繼妻,妻室又無親生子女者,一般情況下,男方要將亡妻的一半嫁妝或大部分嫁妝退還給亡妻的孃家親人。
甚至有雙方不和睦者,亡妻的孃家人有權利全額索回當初的陪嫁,男方也沒有權力干涉或拒不退還。
也有權貴富豪等大戶人家,若長女早亡後,便以幼女嫁與男方,再陪送一傷嫁妝,好親上加親,更加密切雙方的關係。
前妻是繼妻的親生姐姐,兒女與自家骨肉有血脈相連,繼妻便以親子待之撫養長大成人,由他們繼承亡母的那一份陪嫁財產。
嫁妝清點完畢後,接新娘子下轎拜堂成親,一般情況下,新娘子不能雙腳沾地,不然會大不吉利。
有錢的人家會鋪上一層厚厚的大紅色毛氈地毯,新娘子自然足不沾地走到拜堂處。
沒錢的人家會如同孫山一樣,躬身下腰站在轎門前,將新娘子的手臂放在自己的雙肩上,用力一託新娘子的臀部,雙手交叉著,背起新娘子就跑。
新郎要一口氣快速跑到拜堂處,慢慢的將新娘子放下來,然後進行拜堂成親的大典禮。
孫山的身體還算不錯,背起張蓮很快便跑到拜堂處,臉不紅心不跳,慢慢的將張蓮輕輕放下來。
心疼的張蓮暗自皺緊眉頭,低聲對孫山說道:“夫君累不累?怎麼不慢些跑,千萬別傷了身體。”
不等孫山回應,他的族中二嫂已經快言快語的回應道:“弟妹別心疼山弟,這是我們女子一生中最享受的時候,以後就該弟妹侍候山弟了。哈哈哈哈哈,看樣子山弟挺招弟妹喜歡啊!”
在一片善意的鬨笑聲中,有儐相遞過拜堂用的紅繡球,長長的紅繡帶一端由孫山牽著,另一端由張蓮握著,繡帶中間便是打著同心結的紅繡球。
孫家的長輩們依照長幼有序且男女有別依次坐好,張蓮此時依然頭上蒙著紅色錦帕,旁邊有喜娘攙扶著。
儐相看看時辰已至,便讓人點燃鞭炮,準備進行拜堂成親。
在儐相的呼喊聲中,孫山和張蓮先拜天后拜地,然後向北方一拜,再拜過眾位長輩們,最後向孫山的經師趙軒趙伯高一拜。
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君親師”,由此可見古人對於老師的尊重和敬意。
至於為孫山開蒙的“蒙師”怎麼不能享受趙軒的高貴待遇,是因為孫山上蒙學時交過足夠的“束脩”(學費),蒙師只能算是拿工錢教學的教師。
與趙軒這樣不收束脩,以門下親傳弟子悉心教導者截然不同,“蒙師”自然也享受不到此等待遇。
張蓮一一敬拜完後,便被喜娘攙扶著跟隨孫山進入新房,在孫氏家族中的“全婆”主持下喝合巹酒。
“全婆”是由家族中與新郎同輩份的嫂子輩擔任,此全婆必須上有公婆健在,下有兒女雙全,自己的夫君也要健健康康,其中缺一則不可謂之全。
合巹酒就是將一個橢圓形的葫蘆一剖為二,此物改叫做瓢,用來裝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