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娘娘不介意,可否請人將娘娘那為民篇的文章給在座諸位朗讀一番,也好叫諸位都領略娘娘的辭采華茂、激昂非常?”
且看這俞老大人越誇越離譜,年甜恬忍不住汗顏,自是忙點頭應下,心說這讀書人夸人都不一般,通篇說下來不見一個好字,卻是誇得人都要飄了,趕緊的讀出來也好,諸位爺俱是學問不俗的,也自然有其審美,便也能看出俞老大人誇的有幾分真幾分假了。
一聽這話,四爺也急不可耐了,俞老大人這一頓誇叫四爺也面上倍兒有光,腰桿子都似比以往挺得更直些,直將手上的文章遞給了蘇培盛叫人細細讀來,他原是想自己讀的,可一想蘇培盛聲音又高又亮,想必比他低沉的聲兒更能叫人聽得明白呢!
他小格格作的文章必是得叫所有人都聽清楚去!
蘇培盛也激動著,清了清嗓子,宣讀聖旨的時候都沒這般正經過呢!
“論民生,民生,凡與民之生計的皆為民生,然縱觀古今,雖知民生之艱苦,但解民苦之法盡是予財物,似捐銀撥糧方顯為君者廉政愛民,貴族亦樂善好施盡得美名,然此法仍舊怠政,不解其憂苦,反倒君怠民懶,民生日益艱苦。”
“細分民生,無非便是衣食住行四件,雖行為最末,但實乃重中之重、、、、、、、”
蘇培盛高聲朗讀著,眾人越聽越覺新奇,心道這貴妃竟也敢說,直指年年宮裡和王公貴族給窮苦百姓捐銀捐物是懶怠之舉,說來論民生可不是什麼新題,這可是老生常談的事兒了,重點多論這衣食住上,還真真沒人在意這行,確實新穎著。
不同於在場諸位,年甜恬卻是越聽越是覺得自個兒不成,倒也是最後時間不夠了,她寫的急,語言上就不免少了許多雕琢,更多是直白。
至於專門寫了“行”自也是想起來以前的號召了,要想富先修路,這可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提出來的,意在各城市鄉鎮能夠儘早通車聯絡起來,節省物流成本,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
要想富,交通必須先發達起來,使得物流暢通無阻,要讓本地產品流通出去,也得讓外界產品流進來,形成商品流通渠道。
便是不說這商品流通,交通發達在其他方面也是重中之重,關乎效率問題,就如這二年同準格爾部打仗,從京城到伊犁便是快馬加鞭沒日沒夜的趕路,也得十日左右的功夫才能將信送到。
這軍機要務走的還是官道,更別說老百姓們出行了,既無駿馬可驅使,大部分時候更無官道可走,多是些鄉間土路,想去哪兒全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的,行路艱難,那必定限制人所活動的範圍。
做生意的時間成本太高,故而百姓多是循規蹈矩的種地,自家種什麼就吃什麼,如此即便能達到溫飽,也無機會言經濟發展。
年年朝中都撥銀撥糧救濟百姓又有何用,又什麼時候是個頭兒?
只要路通了,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有了謀生的法子,百姓兜裡有銀子了,定然帶動消費,這一來二去的便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