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勁沒種過田地,自然得找一個師傅帶著。
這師傅不是別人,卻是跟孫月月因為水窖邊的事對上的張老三媳婦的公爹張老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說是張老頭,其實人家也不大,至少還沒張家善兄弟大呢,奈何這人彎了一輩子腰在地裡刨食,風吹日曬加上吃不上穿不好的,年紀輕輕的就是個老頭模樣了,因此本名也就沒了,旁人一概張老頭代之。
說起張老頭家,與張氏家族還有那麼一點關係。
——就是大家都是外來到此地定居的,而且張老頭家還與張家七房是同一批逃荒來的。
只是同人不同命。
像張家一族,到底老家離得近,隔壁鎮的。
雖說老祖宗來五姓村時,跟白手起家差不多,但那時隔壁鎮張家已是本地的‘望族’,大樹底下好乘涼,五姓村張家多多少少也借了幾分人家的餘蔭。
再加上趕了個好時候,那時正是前朝中興之時,這個那個的反正最後竟把家族傳承下來了。
七房呢,與張老三家本是其他遠地方跑來的。
屬於全家死的只剩下自己的外來戶,還是來五姓村才又娶妻生子。
奈何七房先人有心計,路上想方設法撿了幾塊好東西,又會做人做事,竟讓他附族過來有了依靠,現如今竟致發達了。
反而張老頭家太實在,只能獨門獨戶的自個生存,其中的心酸血淚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最明顯的,過去年年全家人一起開荒,幾十年下來,家裡如今連一畝地都沒有。
就像張老頭那輩好幾個兄弟姐妹,就活了他一個。
下一輩,張老頭媳婦生了十幾個孩子,也只熬活了五個兒子。
好在張老頭的大兒子、二兒子、四兒子當年跑出去找活路時,投對了路,算是為國捐軀了,村裡人這才不那麼欺負他家。
不過,劉二女不知道張知勁為啥說這個:
“嗯。咋了?他們想借銀子?難不成看了你買山也想買?”
除了這個原因,劉二女想不出別的事了。
張知勁一言難盡,也不知道媳婦是不是因為懷孕了,他還沒說呢,她倒想東想西猜測不斷:
“沒有。不說他家握著三個兒子的撫卹銀子,也不算一窮二白了。
就算以往,你見他們家誰借過別家銀子?
再說我也不會借啊,此時借錢給誰都無疑後患無窮。
不過到底相識一場,我也不是不通人情的人,我也跟跟他們私下說了,日後只要他們開出來的地,保管沒人會佔了。
就這話,他們家千恩萬謝的,弄得人怪不自在的。”
劉二女不解:
“那到底是啥事?”
早死早超生,張知勁這回乾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