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三月已過了一半。
劉二女的肚子已然顯懷了,張知勁亦跟著經年的鄉下老農熱火朝天的在開荒。
張貴英失蹤的事果然如張家人預料的一樣引起了旁人的揣測,然後以想象不到那的速度傳遍了村裡,風言風語隨風飄動。
沒辦法,鄉下人平常過得苦,就以東家長西家短當樂子苦中作樂,因此但凡丁點大的小事在村裡那也是大稀罕。
好在張家元等安排妥當,也是張家現在與眾不同,眾人口上都留了餘地,總算明面上應付了過去。
至於暗地裡的惡意揣摩,誰人背後無人說?說句大不敬的話,背後還有人罵皇帝的呢。
所以有時候很不必當回事兒。
何況人生在世,誰還沒三兩仇人?
那更是無事還能掀起三尺浪,不放過一絲一毫給你使絆子的機會的存在。
反正,總之一句話,只要不當面說,那就不是事,這點風霜咱還承受的住。
而且,比較慶幸的是,很快這連這定點惡意也因為清明到來因而半路夭折了。
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眼見開春後村裡人陸續的下地幹活兒,投入到為一家人生計大業緊張的辛勞中,張知勁琢磨著他也不能在家閒坐著,一家招人眼,二來也不能坐吃山空不是?還是該入鄉隨俗才好。
只是,首先他家並沒有田地。
以前他忙著奔前程,心裡憋著一口氣要出人頭地,因此把老孃和以前的媳婦都拋了,東奔西走的,居無定所。
——常氏和他和離,雖然常氏有大錯,但一個巴掌拍不響,也與他這點脫不了干係。
再加上身邊又沒個妥當的下人幫著打理,你說他去哪裡置辦田地?
萬幸,他還有點心眼,知道錢財的好處,這才撿了錢財珠寶首飾這些好攜帶的隱藏了許多。
貶官為民後,一開始回老家不過是無處可去,最重要的是衝著給親爹上墳來的,並非長久之計。
但一來叔伯對他熱情周到,二來老家雖窮,可習慣了覺得也挺好的,便留了下來。
然後就是成親、族學等一連串事,讓他忙的腳不沾地的,自然也沒顧的上置辦。
如今總算閒下來了,他也看到左右街坊如何過活的,正想要好好融入其中,不巧的是恰巧碰到村裡沒有田地要賣。
高手在民間,村裡人別看不起眼,但小智慧一套一套的,眼見新朝建立了,天下安穩了,合該安心過日子才是,不是沒法子,誰捨得賣地?買地還差不多。
總不能等著吧?
前兩年因為不穩當,張知勁也沒正經做事。
但如今他娶了妻,也將有子有女,自不能還像以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