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經過大半輩子打磨,以張家元為首的幾個張氏領頭人早為家族選了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督促家族子弟讀書上進,走科舉入仕之路,再經過三四代發展最後成為書香門第。
這是一條既有利益又得名聲的好路,可是這條路也很漫漫其修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畢竟張家元這輩老了,張知勁同輩的已經結婚生子,讀書的主力只能放在張伯書這輩,可這些娃子不是年齡太小便是已過了最佳入學讀書年齡,若是師長管的嚴,自己也勤懇,至少也得十幾年後有收穫,更別說萬一那裡不妥,說不得還得指望下一代,這得多長時間才能達到目的?
他等得起,族人等著起嗎?
世人多庸碌,不是誰都有大格局的。
所以,他們這些長輩也該努努力!
如今一個光大家族名聲的機會晃盪一聲放在眼前。
“這不是最好的辦法。”
修水渠,修水渠,此事說著簡單,可九曲縣卻是隻能在石頭上修水渠,那真是千難萬難。
排除掉這個,張知勁有好幾種官員提升官績的辦法,總得來說各有優劣,但也比修水渠簡單的多。
“誰說不是呢?”
張家元認真聽他一一道來,點頭讚許:
“你說的我都想過。”
不僅他想過,九曲縣歷來那些縣官難道都沒有見識想不到這事嗎?
不是!據他所知,至少如今他頂頭的這位就想過,只不過代價太大不值得罷了。
“可我張家元是九曲縣本縣人,家裡世代住在這裡。而且我是農戶出身,張家往上數幾輩也逃不了這個框框?我自然頭一個往這個上面使勁。”
莊戶人家頭等大事是什麼?
無非是土地。
多少農人一輩子心心念唸的不過家有幾畝土地,盼著年年豐衣足食足矣。
“若是別的地方此事也許不難,可九曲縣缺水啊!”
張知勁眼光落在坤輿圖上,九曲縣不是沒有水,汀河就在那杵著呢,且由西往東再往南將整個縣分成兩半。
張家元跟著他的目光看過去,嘆息:
“旁的縣要有這麼一條大河,早就成了魚米之鄉。”
偏偏九曲縣坐落在大汀山南麓,因為全境都是山區,水往低處流,導致汀河處於群山底部。
雖說靠水吃水,汀河兩岸的農田也能養不少人,可一來河岸地區只佔全縣地盤的兩成,養活不了全縣的百姓,二來每年都有汛期,住在河邊也不一定安全。林林總總算下來,倒是有八成的百姓只能靠山吃山,住在各處山溝山腰山頂艱難求生。
如此也就難怪缺水、路難行成為九曲縣的特色了。
不過富貴險中求,興修水利到底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做好了得到的威望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