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張知青一家過繼了,但那只是理法上,血緣上是怎麼也改變不了的。
——當婆婆的沒幾個願意兒媳婦兒改嫁。
何況,她與劉二女早有仇怨,她豈能眼睜睜的看著仇人發達,過好日子去。
反正彼此間早有仇,當然不在乎多這一回還是少這一回,把人拉下來才是正經。
至於倆人兒握手言和?
就是劉二女願意,以她的小人之心,也不相信劉二女真的大度。
當即她便跳出來反對:
“這怎麼行?先不說自來一女不侍二夫。就說伯書,他已經沒爹,夠可憐了。難道還要沒娘?這讓他以後可怎麼活?”
張家元能從縣衙混出頭,那就是個沉得住氣的,偏偏叫他遇見了張楊氏。
一聽她說話,本來反對張知勁娶劉二女的心立刻沒了,頭一個當場反駁:
“你住嘴!不會說話就別說。啥叫一女不侍二夫,那是多少年前的老黃曆了。連當今都鼓勵寡婦再嫁,你比當今還金口玉言呢?”
他到也沒胡說,當今永定帝登基後的確釋出過這方面的昭令。
其實不光本朝,往前的朝代也釋出過。
可能有人會奇怪,這時的女子不是講究守貞?張楊氏說的沒錯啊。
可是別忘了一句話叫:此一時,彼一時。
——若是王朝中期強盛時,人們吃得飽穿的暖了,自然會追求身外之物。
或者你出身富貴,婆家也不會養不起一個守寡的媳婦兒。這樣的既有人給自家死去的兒孫支應門戶,而且還能得個好名聲,自然贊同守寡。
可這時呢?
王朝剛建立,首先經過了一段混亂時期,戰亂、飢餓、疾病等等讓人口銳減了幾成。
一個家無丁,那是絕戶。一個國無人,那是弱國。
所以,不管為家還是為國,寡婦再嫁都是順勢而為。
再則,不論何時,男多女少都是常態。
——畢竟因為重男輕女等原因,女子活的艱難,本來就比男人少了。
結果這時的婚姻還實行一妻多妾制。
富貴人家不說了,總不缺女人——要不是王法律歷在哪兒擺著,有些人恨不得把後院都填滿。
但底層兒人呢?
能娶上媳婦兒的有,但還有好多男子都娶不上媳婦兒。
這時,你說那些守寡的女人,要是四五十歲也就罷了,有些才二三十歲。
偏偏既年輕,家裡又養不起,不讓她們再嫁,那不是明擺著逼她們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