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女靠坐在炕上,一雙眼半天不眨一下的盯著兒子。
張伯書挨著母親,就著炕桌,雙手捧著個粗瓷碗“唏哩呼嚕”的喝著濃濃的雞蛋小米粥。
他平常吃的也快,但這人也許是天生的聰明,也沒人教就學會如何讓自己吃飯又快又儘量不發出一點聲音。
可如今他真像惡死鬼投胎。
吃的狼藉不說,一大碗稠粥下去,還眨著雙渴望的眼看著你。
張申氏母女並肩坐在炕邊上,看著母子兩個眼中閃過絲絲憐憫、愧疚,實在受不了,心一軟又吩咐如意從加蓋的陶罐裡舀了半碗粥遞過去。
張伯書接過,又狼吞虎嚥起來。
劉二女見他吃的雖快但沒噎著,漸漸放下心來,思緒飄到剛剛問出來兒子說的話上。
原來今天張伯書隨張老五夫妻及兩個兒子、媳婦、女兒一行七人坐著驢車去做壽。
按理來說,不管張楊氏怎麼跟孃家人親近,可畢竟出門幾十年了、又是隨了厚禮的,這一行人都是客人,理應上桌才是。
那知去了才知道,蠻不是那回事。
楊家本是楊溝子裡的一戶‘乞丐戶’。
張楊氏老孃先生了四個女兒,分家時因無子這一家子幾乎是淨身出戶,是被兄弟攆出來的。
張楊氏爹孃本來有那麼一點上進心,也因為無子鬧得一出出戲而泯沒了。整天懶懶散散,家裡一切生計通通交給幾個女兒,兩口子袖手旁觀,只管自己吃飽喝足,再加上努力造人。
兩口子能力都是強的,竟又生了楊發這個兒子和五個女兒,統共十個子女。
夫妻倆已經偷懶享樂慣了,踏踏實實養家餬口都夠嗆,偏偏還想寵寵兒子,怎麼辦?
想指望別人時是不成的,親人好友那個不知道這倆人是啥人?
正好那時候天下就成亂象了,活不下去賣兒賣女的不知有多少。
受此啟發,兩口子決定買女兒,反正自傢什麼都沒有,就女兒多。
還竟挑兩口子的優點長,長得頗有幾分姿色。
兩口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盡往能買高價的地方賣,至於女兒們的死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後就當死了。
當然,若是哪個女兒有出息,也是可以看情況走動,順便要點‘孝敬’錢。
就這樣,楊家的女兒越來越少,楊發硬靠著秘方富養著長大,娶妻,又生了五個兒子。
張楊氏是姐妹中唯一一個沒賣出去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她長得是姐妹中最墊底的。
然而只這樣的姿色也夠了,當年張老五可是一見傾心,要死要活的非得娶。
二麼也是一脈相承,有個討飯的道士說,張楊氏旺家,宜好好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