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萊斯坦德作為替補被派上場,搭檔也都是替補,他一看連個叫得上名的人都沒有,立即決定多出手,不傳球,展現個人能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約翰屬於“沒有科比的命,得了科比的病”的那種人。
什麼叫科比的病?就是相信自己,關鍵時刻球在手,無論輸贏全在我;又或者打球風格是有很多迎著人強投,面對包夾強突,一看就不合理的進攻。
什麼叫科比的命?就是科比能把這些神仙球扔進去,讓球迷看球的時候經常感嘆:這特麼也投?這特麼也能進?
約翰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突破還行,投籃不準是硬傷,無論中投還是上籃都不準。他出手多的結果是一次次打鐵,隊友氣憤的站在一旁看著他玩。
其實,就算約翰願意和隊友配合也做不好,他傳球意識不佳,打2號位為主,不瞭解場上隊友的特點,他們就合練了一次,沒溝透過。
約翰打了5分鐘就被蘭比斯換下,7投1中,做第六人都不合格。這段時間太陽趁機打出一波13比4,縮小了分差。
約翰下場時沒人來擊掌慶祝,郭旭和梅德維登科、喬治聊的正開心。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活的有多失敗,他和喬治做過一年隊友了,卻沒有郭旭這般熟絡。兩人不是朋友,頂多見面打個招呼。
然後約翰開始後悔,不為自己的不合群,而是他後悔不該代表湖人打夏季聯賽,去別處或許混的更好。自私的人是不會改變的,就像塑膠花永遠都只是塑膠。
湖人首發一回到場上,立即打的太陽落花流水。
郭旭和梅德維登科的中路擋拆簡單有效,太陽教練都不敢讓查卡利迪斯出場了,怕他被郭旭突的失去信心。
NBA有很多球員出道即巔峰,在之後的生涯走下坡路的現象,大部分都是被對手虐的太慘,導致心態失衡。
比如克里斯汀萊特納,他在大學時期打敗過“密歇根五虎”,入選過夢一隊,參加選秀是1992年的探花被森林狼選中。在新秀賽季他就顯示出不俗的天賦,交出了場均18分8.7籃板的答卷,同屆表現僅次於名人堂級別的奧尼爾和莫寧。
新秀賽季的萊特納還稱得上潛力新星,但是之後他再也沒有進步,專家分析認為他就是被四大中鋒、莫寧這些人虐的失去信心,知道自己達不到頂級,所以沒那麼努力了。
太陽教練會保護首輪新秀,不會保護喬克里斯賓,他被郭旭完全碾壓,三節打完都快被虐哭了。隊友們協防不積極,參加夏季聯賽的大部分人都想刷資料,不想幹髒活累活。
郭旭看似很瘦,對抗卻不差,速度有優勢,投籃時機把握的非常好,吸引了包夾還不獨,會傳球。克里斯賓距離遠了,郭旭後撤步跳投,他距離近了,郭旭強行突破。
克里斯賓認為今年的新秀控衛沒一個比郭旭強的,排名最高,第十位被魔術選中的肯揚杜林面對郭旭八成得被打爆,他應該是樂透秀,還是前十以內,甚至前五。
事實的確如此,郭旭只打了四強賽,他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厲害。
他習慣了以核心的方式打球,敢於承擔責任,哪怕無球跑動在NCAA都是頂級,體力充沛,速度很快。他長期與高手單挑,懂得怎麼創造得分機會,出手堅決,這是很多人上四年大學都達不到的程度。
如果一個人在大學時期一直是角色球員,比如巴蒂爾、皮特森,進入NBA後教練給他們球權,他們也不會成為核心,因為養成了做角色球員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