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車的清水叔看了看前面的情況,嘆息了一聲說道:“哎,現在去鎮上得給進城費了,我這車就不進去了,我在這兒等著你們,咱們未時一刻走啊!”
車上的村民都伸長了脖子往城門處看。
只見進城的人群已經排了長長的隊伍。
顧遠也看了一眼,然後平靜的下車之後,伸手把蘇晚接了下去。
別人可能察覺不到顧遠眉宇之間的那點悲天憫人的憂愁,但是蘇晚察覺到了。
一直到他們交了一人兩個銅板的進城費進城的時候,顧遠眉宇之間都還有些憂心忡忡的模樣,甚至還是蘇晚輕輕的碰了碰他,他的目光才從城外那些瘦骨嶙峋的難民身上收了回來。
他轉身看向蘇晚,溫和的說道:“走吧,我們進城。”
上一世,這一場天災持續了近三年。
鄉試科考便以“天下大旱,民生何處”為策論題目,讓天下莘莘學子作答,他當時的答卷以造水車、興水利,輕徭賦,與民休息為論點,具體闡述了在朝廷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的同時,應該如何做長遠的打算,為天下百姓謀長遠的福祉。
當今陛下實是勤政愛民的明君,他的答卷有幸被陛下看到,陛下當時正在他們徽州地界微服私訪,見到他的答卷之後,便去了他家以借宿為名,跟他秉燭夜談。
他那時候還滿腔抱負,將自己的雄心壯志盡數吐露。
陛下也因此賞識他的才華,他之後的會試、殿試也因此得了陛下的格外關注,一舉拿下六場考試的案首,殿試中被陛下欽點為狀元郎。
從此進翰林,入內閣,陛下因積勞成疾才過知天命之年便薨逝了,他遵從陛下遺旨,輔佐新帝登基,官拜首輔......
重活一世,他再沒了前世的理想抱負,只想守護家人平安,可這天下百姓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