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婦人叫袁敏,今年六十五歲,從供銷社式的雜貨店起家,到現在擁有九家連鎖超市,其中這裡面有四家是自己的店鋪。
她自己也有著一套不小的房子,自己單獨住,並沒有和自己的兒女住在一起,僱了一個保姆陪自己說話,平時的時候做做家務。
她的女兒張蕙蘭為長,在二十幾年前出嫁的時候,袁敏並沒有錢,當時袁敏自己獨自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和兩個個兒子撫養大,也是費了很大的心血。
當時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根本就沒有辦法給自己的大女兒準備豐厚的嫁妝。
可是日子即便是再怎麼艱辛,袁敏當時還是傾盡了自己的全力,給自己的大女兒買了一臺縫紉機做嫁妝,又給了她六十六元作為壓箱錢。
大女兒的這些嫁妝和壓箱錢已經是家裡的全部財産了,後來,等到袁敏慢慢有錢之後,又給自己的大女兒補了一份嫁妝。
這份後來補給自己女兒的嫁妝是一套房子,兩間門面,以及一整套的黃金首飾和十萬塊錢的現金。
這在十年前,在普通人看來,絕對是一筆不菲的嫁妝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袁敏對自己的女兒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袁敏她的二女兒和兩個兒子也是分別前後結的婚,那個時候,經過了袁敏幾年的奮鬥,他們家裡的條件也有了好轉。
袁敏當時又拿出了全部的家當,湊夠了兩份的彩禮,一前一後的娶回了兩個兒媳婦和嫁了自己的二女兒。
在那個時候,周圍的街坊鄰居哪一個提及袁敏的時候,不是翹起了自己的大拇指。
一個寡婦,沒有父母和公婆,孃家也沒有兄弟,婆家的這些叔伯們根本就不幫忙,全靠她自己拉扯著四個孩子長大。
在自己兒女長大之後,又是風風光光的娶媳婦,嫁女兒,行事一點兒都不小氣,沒有一絲的偏頗。
她在給自己的兩個女兒補嫁妝的時候,也分別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同樣的東西,又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媳婦一人一套黃金首飾,足足花了自己全部財産的十分之六七。
她絕對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脯說,自己對兒子和女兒的態度是一樣的,絕對沒有重男輕女,唯一不同的是,自己的兩個兒子是在自己的跟前,兩個兒媳婦在坐月子的時候,替兒子兒媳照顧他們的孩子。
女兒是外嫁的,不可能回自己孃家坐月子,也不可能住在孃家,所以她覺得這是她唯一虧欠自己兩個女兒的地方。
其實說是虧欠,也是她自己感覺的,在外人看來,她是沒有虧欠自己女兒,因為女兒在生孩子坐月子的時候,外孫女和外孫的見面禮她沒有少給。
在自己女兒坐月子的時候,她也沒少給自己的女兒送東西養身子。
作為一個母親,她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無愧於心。
可是她看不清的是人心,算不到的也是人心。
“你說我做錯了嗎,在外人看來,都說我沒有做錯,可是在我的女兒和兒子看來,他們卻說是我做錯了。”
“兒子說他們的姐姐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自己不應該在她們兩人出嫁十幾年後又送給她們一份嫁妝。”
“因為我送出的財物應該是屬於他們的,我的女兒則說是,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兒,沒有女兒在有兄弟的情況下,給自己的老孃養老。”
說到這裡的時候,袁敏再次泣不成聲。
“你說說你,養的這是什麼兒子女兒,虧你對他們姐弟四人不偏不倚。”
“百善孝為先,他們姐弟四人連最基本的道德素養都沒有了,可見他們其他方面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