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變革1854> 137章 瑞典參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37章 瑞典參戰 (2 / 2)

這一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又坐下了:“原來是英倫本土三島。那我的考慮一下。”

日本特使又說出了第二個條件:“無畏艦的圖紙和全套的建造工藝。”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讓我再想想。”

日本特使:“一支服役超過三年的,總噸位十萬噸的鐵甲艦隊。從萬噸鐵甲艦到三千噸鐵甲巡洋艦都有。裡面的技術包括蒸汽輪機和先進蒸汽機以及發電機和電力裝置等,如果瑞典能吃透這些技術之後,瑞典的科技水平會增長三十年。瑞典如果不需要的話,本來是應該在中華聯邦內部拍賣的。”

瑞典國王聽完全部條件之後,一會咬牙切齒,一會坐立不安。最後召集眾臣還是開了一個會,才決定了對英宣戰的事宜。而且是要等到日本人的艦隊送到之後,檢驗無誤,才會對英宣戰。凡是瑞典人沒有不希望擴張南方溫暖濕潤的歐洲土地的,雖然英倫三島不是波蘭烏克蘭那樣的上好農田牧場,可比起瑞典本土也是南方的沃土良田,仍在英國人手裡算是糟蹋了。)

最後瑞典和日本特使簽署了一個長達三十年的糧食平價供應協議。作為維京人的後裔,瑞典人不怕死,就怕挨餓,北歐的瑞典人臨死的陪葬品中都有一張赫爾餅,用來買通看守冥界之門的巨犬加爾姆。維京人當年何嘗不是提著腦袋去做海盜生意的——你想搶劫也得問過人家手上的刀子,維京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戰死後成為奧丁神手下女武神的英靈,那樣就可以每天吃肉喝酒和戰鬥。

作為交換,瑞典也簽署了中華聯邦公約。其中包括了海洋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珍稀動植物保護法。簡單來說,就是每年捕魚和打獵都要定下日期不能在野生動物懷孕和餵奶期間狩獵,而且禁止用機械化手段對海洋生物肆意捕撈,每年捕撈的配額視上一年的收貨和需求適量的增加或減少。珍稀樹木和植物要補種,並劃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瑞典人認為這些也有道理,事實上世界上滅亡物種最多的國家當屬英國人和美國人。其他國家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沒有破壞自己環境的傳統。英國人和美國人作為外來者,在英國本土之外的地區,根本就不用考慮這些,往往是市場上水瀨皮價格高了,大家就一起去滅亡水瀨扒皮。美國人在將印第安人殺成少數民族之前,並不認為美洲是自己的土地,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外來者,到了這裡只有兩件事可以做,征服和掠奪。)

等日本艦隊換了一批新船之後,總計排水量十萬噸的一支艦隊繞過英國本土,進入了斯德哥爾摩。

這支艦隊到達斯德哥爾摩七天之後,瑞典宣佈加入中華聯軍對英作戰。

瑞典參戰這件事,對正在想盡辦法和本土清軍作戰的大英帝國無疑是晴天霹靂。雖然這世道總是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多。曾幾何時,那瑞典還是英法組織起來的歐洲反清同盟的積極份子。

英國人不明白都是金發碧眼的歐羅巴兄弟,一筆寫不出兩個o的歐洲人怎麼就墮落了呢。當然了,若是說墮落,在歐洲諸國中也是德國人最先墮落的。

話又說回來,這時代英國在歐陸攪風攪雨,瑞典多少也有仇富仇強的心理:英國人可以用上好的土地去放羊,可瑞典人就捨不得。

說現在英國人不後悔對清國開戰那是假的,戰爭打了十幾年也有一丁點能贏的希望,戰爭經費和國債總量以及財政赤字和賦稅年年增加,戰爭燒到英國本土後就算英國貴族家裡也沒有餘糧了。雖然人們怨聲載道,不過英國兩院議會和王室以及唐寧街卻決定把戰爭持續下去——因為做出戰爭決定的就是這些人,總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當年的清軍提出的停戰條約中可是有著承辦戰犯的條文的,不然也不會氣的唐寧街派出蘇格蘭場訓練出的間諜暗殺鹹豐。

可是這戰爭又是停不下來的,以前還有可能割地賠款來結束戰爭。等英國人刺殺了鹹豐之後,中華聯邦一致決定,和英國人的戰爭只能有一個贏家。私自和英國和談者,即為漢奸——有英國活著,誰也不希望做鹹豐第二的。

英倫本島的戰場上,硝煙彌漫。純正的正牌英軍和英八旗在硝煙中為了各自的主子浴血廝殺。每每是正牌英軍排著隊冒著槍子雨和炮彈雨沖上清軍英八旗的戰地後,雙方一陣廝殺,然後被英八旗的增援部隊打退或者被全殲。

英八旗用了大力丸訓練了數月之後,也開始渴望戰爭,哪怕他們的對手是自己的同胞。這無所謂的,對於長期用大力丸的人只有戰爭才能緩解他們體內躁動的能量。

英軍為瞭解決本土的隱患,也是派出大軍猛攻清軍的陣地,結果在清軍的火炮抬槍打擊下英軍傷亡慘重,當天參加進攻的十萬英軍有一半永遠的站不起來了或者需要截肢手術永遠的喪失了戰鬥力。

清軍的六萬英八旗擋住了十萬英軍的十七次沖鋒,但是因為有半數以上的英八旗也裝備了鐵罐頭,剩下的也至少裝備了胸甲和頭盔,清軍的英八旗一天激戰下來傷亡不過萬把人,還多是在近戰和炮戰中損失的。

對這樣的戰損交換比,清軍主帥麟魁表示很滿意。麟魁得到的訊息是,英軍準備的部隊總共不超過三十五萬正牌真英軍。這要一比五的換自己手下的英八旗,六萬英八旗能換三十萬正牌真英軍。至於剩下五萬,戰損超過七八成的部隊哪還有戰鬥力。麟魁甚至覺得英軍這樣不惜命的猛攻絕不會超過三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