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經過了數月的準備之後,終於在本土集結起了超過五十萬的僕從軍。還有十萬英軍統帥他們作戰,這等英國人佔據部隊五分之一大比例的軍隊在英國人自己看來是蠻強大了。
其中火炮也有上千門,最重要的是,英國本土的連陰雨季節已經過去了。火槍火炮再次有了用武之地——雖然英國火槍被認為除了壯膽和打獵外沒有任何鳥用。
更重要的是,英國王室和唐寧街為了防止英國民間勢力做大英國拳民),這次沒有徵召愛國人士參加對清軍的最後一戰。
好在英國大師兄詹姆士也是深明大義之輩,沒有因為英國朝廷的防範就喊出掃清滅英的口號來。詹姆士認為英國政府這種做法某種意義上是為了保全自己。不顧身上的傷勢沒好利索,在英國大教堂面對白金漢宮的方向叩謝英女王皇恩浩蕩。
當時英國大師兄詹姆士戰場受傷,傷勢沒好又遇到鳥人在倫敦抓可愛的小男孩,大師兄詹姆士帶傷上陣擊殺鳥人兩只,卻也讓自己傷上加傷,傷勢延綿至今未愈。
而且詹姆士非常清楚拳民的優勢和劣勢,當時清軍已經攻入倫敦,拳民家人財産危在旦夕,當然能迸發出極大之熱情奮勇抗敵。而且時至倫敦陰雨季節,槍炮皆不能發力,巷戰亂戰近戰拳民還是有一點優勢的。
可就是這樣,最後還是靠著海軍官兵悍不畏死的一個個點燃火藥桶和清軍同歸於盡才逼退了清軍圍攻倫敦的節奏。
可以說,兩軍交陣,雙方排成隊互相炮擊射擊,這等時候,拳民去了整個是添亂——民眾怎麼也不可能擁有軍隊的紀律性。沖散自己這一方的部隊的可能性那是非常高的。
戰爭勝負有時候就在一瞬間就能決定,當年歐洲五國聯軍第二次圍攻拿破侖之時,先和拿破侖法軍交戰的英軍已經露出敗象,這時候一支數量不大的普魯士軍隊不知道什麼時候穿插到戰場上,從英軍的側後方對拿破侖的法國軍隊發動了進攻。
而此時,哪怕英國和普魯士聯軍的數量也不及法國軍隊的數量多。可意料之外的是法國軍隊見到這支不多的普魯士生力軍之後突然就潰散了,哪怕是拿破侖皇帝親自上陣也沒挽回法國士兵逃跑的決心。最後造成拿破侖皇帝只好再次宣佈退位——最後被英國人在荒島上用砒霜毒死。
也就是因為這次戰役,普魯士人對上法國軍隊總是非常有信心能勝利。事實上也是這樣,這一次普魯士滅亡法國也只用了五個星期的時間幾乎和普魯士軍隊行軍時間等同,整個滅亡法國的過程中普魯士人也沒能打出什麼像樣的戰役——因為對手法國人完全不給力。普魯士人以及現在的德國人嘲笑法國人的一句話叫做:五星期先生。
有鑒於此,詹姆士也覺得此時是英國軍隊應該出力的時候了,至於英國的百姓,看戲就好。
或者說倫敦的百姓看戲就好,此時英國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處於清軍統治下的水深火熱之中。
在英國本土站穩腳跟之後,大帥麟魁就讓清軍各部沒事出去打草谷——搶人搶糧搶牲口。至於外面跟著的那支英軍,麟魁也早就看透了虛實,根本不敢打——就像當年清軍跟著太平天國的部隊一樣,使用不戰、不守、不潰的尾隨戰術。這樣做至少不會有過錯,反正有倒黴蛋會上去吃個敗仗吸引朝廷的注意力。
在大營隨便留下萬把人,那些英軍就不敢動。
其實這支英國陸軍的主帥是想著進攻一下清軍給自己留下一些功勳的,只是手下的英國陸軍都是參與了倫敦保衛戰的。已經被清兵的戰鬥力嚇破了膽,一聽說要主動進攻清軍都是搖頭喊“no!”
面對群情洶湧計程車兵,英國主帥也沒辦法,只好盼著殖民地部隊更有戰鬥力和進攻精神了.
關於進攻精神什麼的,英國人也是有辦法的,以前殖民地的人都是二等公民,這次英國人放開了移民指標,打出“你也有機會做英國人”的口號來激發殖民地部隊的進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