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鐘鼎山林都是夢> 七十八 烽煙再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七十八 烽煙再起 (2 / 3)

孫振在此時匆忙進入重熙殿,也顧不得許多,幾乎是一邊行禮一邊說:“天家急召太子殿下同言公子往勤政殿去。”

“何事如此驚慌?”太子起身略整理過衣衫問道。

孫振:“西域聯軍四十萬之眾,已奪下我朝邊境九城;北疆弘吉剌、乃曼和汪古三部起兵,與長羽軍在燕山關對峙數日。南涼和南趙也在蠢蠢欲動。”

“竟真被你說中了!”太子拍了一下許箐的手臂,“走,我們去見天家。”

自未時起,數道詔令自宮中出,以最快急遞速度送往各地。然而,原本就已在強弩之末的天家在接連半年的焦頭爛額、肝火上升之後,暈倒在了勤政殿中。

一向不多言語的皇後挑起大梁,一壁安排宮內各項事宜,一壁隔著紗屏向宰執傳達懿旨——凡軍國重事悉數交與太子裁斷;已開府的皇子親王立刻進宮侍疾;嚴格執行宮禁,若有逃匿懈怠者重罰;並令禮部與太常官員在兩府留值,以備不時之需。

鹽稅一事尚未完結,邊境烽煙又起,兩府三司重臣議事於宣和殿。太子先以便於處理政事為由讓兩府開始精簡奏疏,定下了以單頁奏疏大小為限的劄子制式,命兩府官員簡明敘事,不必再長篇累牘,給日後推行新的奏事制度埋下伏筆。

另一方面,在此戰爭之時,為穩武將之心,提升武將待遇一事也幾乎未曾多議便透過了兩府,得以推行下去。然而太子提出的第三道政令,卻被兩府宰執毫無情面地拒絕了。

楊度言辭激烈地說道:“監軍一職古已有之,將帥在外若無監軍,定會失了分寸法度,恐釀成大禍!”

太子駁道:“監軍監的是法度規則,卻不該染指軍隊指揮。這一次西域戰事,是誰指揮失誤棄城而逃?是監軍!又是誰死守至殉城為百姓搶來了逃命的時間?是覃葛!”

楊度:“那只是武瓊監軍一人失職,殿下不能因一人失職就撤銷所有監軍!”

太子再次反駁道:“永業十四年一戰,監軍陣前判斷失誤,導致覃茵、覃茷、覃荊皆戰死,兵士傷亡足有二十萬之眾;永業二十年一戰,監軍拒不採納將領意見,退守而不追擊,致我軍不能乘勝追擊,失去收複關外的最佳時機;永業二十五年,又是監軍剛愎自用,不讓人加強巡防,對城外敵情不加重視,以致燕山關失守,覃堯佐不得已再度提劍上馬,在陣前傷病複發,最終於二十九年離世;永業三十一年,薊城被困,又是監軍先逃,覃荗重傷,若非許箬死守薊城,薊城也已被蠻族佔領。請問楊相,這是一人失職嗎?”

楊度道:“太子殿下不該只盯著這幾次失敗——”

“楊相公!”太子直接打斷道,“這幾次失敗把國朝拖到了如今捉襟見肘的地步,送走了覃家一門忠烈父子共六人,讓數十萬將士埋骨異鄉!我承認這並非監軍一職的失敗,但我請問楊相,也請諸位相公想想清楚,國朝如今還擔得起再一次的失敗嗎?不懂軍情的監軍已成拖累,戰事瞬息萬變,是讓最瞭解陣前局勢的將領臨陣決斷,還是讓諸事不通臨陣畏縮的監軍貽誤戰機?”

吳維說道:“殿下莫要危言聳聽,此番北疆戰事順利,即便蠻族聯手,長羽軍也守住了燕山關。”

太子冷笑一聲,道:“那是因為端淑在北疆,監軍敢違逆公主諭令嗎?”

吳維又道:“太子殿下方才已說了監軍之患在於不通軍務,既如此,選些通軍事的監軍往陣前即可解決。”

太子反問:“吳參政現在能想到一位通西域軍務的人選嗎?”

吳維愣了愣,道:“軍中能人輩出,自然是能選得出來的。”

楊度卻駁道:“歷來監軍或出自皇城司內侍,或是由文官擔任,從無擇自軍中之先例。”

太子直白說道:“文武分置日久,文官看不起武官粗蠻,又不通兵法謀略,有武學家世的都已投入軍中。且兵法一事重在實踐,即便將兵書倒背如流,未有見識過戰場刀劍之人亦只能照本宣科,根本無益於戰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