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人家一般洗澡都用皂莢,有錢人家才用豬苓,豬苓裡面是加了香料的,用後可以除臭留香。
張家用的也是皂莢,採摘的是皂角樹上的果實製作而成,初夏用的並不是很習慣,但有總比沒有好不是。
舒舒服服的洗了個澡,換了身衣裳,雖然衣裳上補丁不少,但總得來說還算幹淨。
農村的晚上比白日裡要涼快多了,熱氣都散了去,初夏洗完澡,就進了右邊劉氏與張安民的房間,此時劉氏正點著煤油燈在納鞋。
“洗完澡了?”劉氏抬頭說著,伸出手給初夏整理了下被捲起來的衣襟。
“嗯,髒衣服我已經用桶裝起來了,娘,你是在給爹做鞋嗎?”初夏看著劉氏手中那一雙大大的鞋底問著,小身子一翻就爬上了床。
“不是,這些鞋是要做好,拿去鎮上的集市賣的。”
初夏一看,果然旁邊還有好幾雙沒有動工的鞋底。
男主外,女主內,初夏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才知道古代婦女有多麼不容易,除了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外,還要從事大量的家務勞動,做飯、喂雞、採桑葉、織布、納鞋等,還要和男人一起從事田間勞動。
就像劉氏,白天除了日常的洗衣做飯打掃,還要織布繡花,織來的布不僅給自家縫製衣服,其餘的則是出售給家庭增加收入,晚上則要做鞋縫補衣服等。
初夏腳上穿的這雙新鞋就是劉氏前幾天新做的,初夏偶然見到了製作過程,首先要搭起袼褙,袼褙是用碎布或者舊布糊成的厚片。選一個平的木板,用漿糊糊上一層紙,然後把碎布或舊布一層一層糊上,糊個四五層,陰幹取下,將鞋底和鞋幫的鞋樣畫在袼褙上,用剪刀剪好,納鞋底和鞋幫,用錐子,針線等為工具,使麻線將袼褙固定在一起,納成名為千層底的鞋底,上鞋幫,一雙鞋就做成了。
她腳上的鞋子,劉氏都做了好幾天才完成,現在做大人的鞋子,肯定更花時間和功夫。
“娘,一雙鞋子能賣多少錢啊?”
“咱農家人納的鞋,按往常集市上的價,能賣到二十文錢一雙。”
“才這麼點?”
劉氏加快著手中的活,早點做完也就能少耗點煤油燈,“已經不少了,有的時候價格更低呢。”
這明顯是付出的勞動和收獲不成正比嘛,初夏心裡想著。
屋外響起了腳步聲,兩個人同時向外望去,就看見張安民進了屋,反手將門給帶上,做了個噤聲的動作,從懷裡掏出了東西,一股香氣撲鼻來而。
“哇,是烤紅薯!”
“看看這是什麼?”張安民說著又從兜裡掏出了兩個煮雞蛋。
還沒待初夏叫出聲,劉氏就將張安民往自己的方向一拉,“你拿家裡的雞蛋了?這雞蛋是要賣的,娘每天都要數的,要是娘知道了,還不得說咱們。”
“放心,這不是咱家的雞蛋”,張安民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