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思想的形成,完全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事情。
儘管懷疑了許多,但是尚且年少的王守仁對於這件事情,還無法做出純粹的,完全的屬於他的判斷。
他還在讀書,還在進修呢。
於是三年之後,王守仁開始參加鄉試。
鄉試還是簡簡單單的事情,考不上鄉試的人,出現在這個榜單上實在是有些讓人覺得頭疼。
額。
羅隱都考上了,畢竟鄉試,會試,殿試,那是層層遞進的嘛。
人家說沒考上,那也是沒考上進士。
不過後來的日子好像沒有這麼一番風順。
二十二歲。進士不中。
並且在當時內閣首輔開玩笑的情況下寫了一篇狀元賦。
這個行為基本上就等同於下一次的進士考試,他定然是高中狀元的。
就等於是提前將狂言放了出去。
於是三年之後,二十五歲再考。
進士不中。
之前的豪言壯語瞬間就變成了被取笑挖苦的物件。
常人面對如此的情況下,恐怕是有些難以接受。
臉皮稍微薄一點的,更是會羞於見人。
幸好王陽明不是這樣的人。
沒有考上不是問題,但因為沒有考上而懊惱,才是大問題。
當時的王陽明思考的方式就是這樣。
二十八歲,再來。
總算是高中了。
幸好也沒有磨得太久,這個年紀,姑且也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了。
往後的日子姑且也可以稱得上是平淡。
畢竟也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值得說的事情。
一直到正德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