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國家大事,小到一個盜賊問題,諸葛亮都親自過目。
用他最大的水平,最大的能力,來維持蜀漢這個政權安穩的運轉下去。
不是不培養人,是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不能夠容忍任何一步走錯的機會,每一步,都要走到最好,最妙的地方!
這樣,才會有一絲絲的機會,能夠完成,那茫茫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偉業。
匡扶漢室!
終於,如此的勤勞之下,蜀國終於再一次的慢慢恢復。隨之而來的。
自然就是北伐!
但是在北伐之前還要說一次,儘管諸葛亮後面也是連連征戰,但至少,國內的壓力真的不算是很大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可以看出來,那就是民變的次數。
一般來說,民變都是活不下去了,然後被鎮壓,所以參考這個東西,是相當有說服力的。
而整個三國時期,曹魏地盤民變了二十四此,東吳民變了二十三次,而蜀漢則是三次。
這個資料,或許很能夠說明一些情況。
北伐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曹丕這個人,也算是樂極生悲,當皇帝不過七年,就駕崩了,死的時候才四十歲,姑且算是英年早逝。
這機會不就來了嗎?當時諸葛亮恰巧五十歲,多年的休養生息,即便是一州之地,其實也有一戰之力。
於是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
出師表.....這篇文章我也不需要多言,沒有多說的意義,毫無疑問的好文章,流傳千古,沒有問題。
於是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孟達作為內應。直接暴露,被司馬懿殺了。
另外一邊,在隴西本來打得還不錯。
可惜,守街亭的人是馬謖。丟了街亭,就是兩面夾擊,還打什麼?
自然只有撤退。
這次北伐,可以說是無功而返,但也可以說,最起碼得到了一些好處。
最大的好處,應該就是一個叫做姜維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天水麒麟兒。
失敗的確是讓人心中悲涼。